少年文學 > 武俠小說 > 《量子江湖_第一部_燕子塢》在線閱讀 > 總序

總序

    武林的歷史是從有了武功以後開始的。

    武功的歷史是從有了內力以後開始的。

    在內力被發現以前,由常規肌肉伸縮活動產生的力量從來就沒有能夠讓人掙脫地心引力超過五到六尺。出拳擊打產生的威力的極限也僅僅是上述力量疊加上出拳的速度而已。

    誰最早發現了內力這一命題已經淹沒在久遠的歷史中,難以稽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關於能縱跳十幾尺高牆、掌裂千斤巨石的江湖俠士的記載。我們相信,他們至少已經在不自覺中使用了內力。

    如今武林歷史學家們基本上認同,第一位系統地提出了內力的概念和修習方法的是少林的創派祖師達摩。由於達摩不是中原人,曾經有部分狹隘的武學史家因此否認他的先驅者地位。但是近年來隨著少林寺一些重要手稿特別是《易筋經》和《洗髓經》第一卷原稿的發現,達摩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多少讓人欣慰的是,考古證據清楚地表明,達摩是到達中原以後,才在武學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中原也從那個時候開始,產生了真正的武學。那是武林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達摩發現了內力的許多重要的性質和運用的技巧,但是他並沒有能夠解釋內力的本質和來源。武林為此等待了大約五百年。北宋的武學家黃裳第一個提出了內力源於自然力的概念。他指出,自然界天然存在著力(或者說氣),武術習練者可以通過特定的方法(內功)讓人體和自然力進行超乎一般的交換,讓自然力在人體內運行、積聚和激發。

    之所以說超乎一般的交換,是因為其實人體通過眼鼻口耳,全身肌膚本就無時不刻地在吐納著自然力,只是對於常人來說,這種交換非常之微小。黃裳還正確地提出了陰陽差導致自然力流動的正確觀念。他認為,自然力由陰和陽兩種氣組成,兩氣的原始和諧的狀態是平衡和靜止的。如果有外因導致陰陽失去平衡,自然力就會流動,去彌補陰陽之間的勢差,從而恢復平衡。黃裳甚至解釋了風就是因為陽光對不同地域加熱的差異導致陰陽差從而迫使自然力流動而形成的。而對於健康的人體來說,陰陽是平衡的,即使是患病而導致陰陽失衡,這種不平衡相對而言也是很小的。但是通過內功可以在人體局部(主要是丹田)造成極大的陰陽差,從而導致人體內的自然力(也就是內力)在筋脈裡高速流動,一旦被激發,便可以產生強大的力量。黃裳把他的重要發現記載在《九陰真經》的上卷裡。《九陰真經》是武學史上里程碑式的鉅著。

    黃裳之後武林史上陸續誕生了數位震爍古今的大師,發現了更多的內力的性質,同時也掌握、更新和創造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運用內力的方法(即武功招式)。王重陽、周伯通、黃藥師、楊過都是武林史上不朽的名字。他們共同締造了武林第二個黃金時代。

    而他們當中的集大成者,無疑是武當派的創始人、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武學家的張三丰。張三丰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發現了更多更好的內力修習方法,創造了許多玄妙莫測的武功招式,最重要的,是他用超人的天才和洞察力建立了整個武學理論的嚴謹體系。

    公元一三五零年,張三丰發表了他劃時代的鉅著《武學原理》。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豐均衡,成功地解決了是否可以無限制地運用自然力的問題。同時空前絕後地提出並證明了三豐公式,量化了陰陽差和內力的關係。

    如今在中原大地任何一所武術科學學院裡都會教授張三丰定理。他的公式是那麼的簡潔,卻又是那麼的深刻,是那麼的不可思議,卻充滿了均衡和諧的自然美。這些公式包含和解釋了幾乎所有的內力和武功現象,成為所有武術習練和創新的指導和源頭。

    張三丰把武學的朝陽變成了中天之日,在他之後兩百年裡武學的發展遠超過他之前的上千年。整個江湖在驚訝後讚歎,在讚歎後折服。公元一五四七年,在武當山舉行了意義深遠的紀念張三丰誕辰300週年暨首屆江湖武學研討大會(史稱武當會議)。會議通過了由令狐沖、任盈盈夫婦倡導的武學共享原則,成為各大門派逐漸摒棄門戶之見,進行廣泛的武學交流的開始。當時主持會議的武當掌門沖虛道長在致開幕詞時樂觀地指出,武學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定理已經都被張三丰發現,武學界剩下的工作無非就是在張三丰的理論框架下發展新的武功招式和提高內功修煉的效率而已。與會的少林掌門方證大師在總結陳詞上表示了贊同,但是他同時也提到,尚有三個重要的武學現象目前無法被納入張三丰理論框架中。大師在發言結尾半開玩笑地說,他希望這三個問題最好不要馬上被解決,這樣武學界還留有一點懸念和研究動力。

    大師的發言引來會心的笑聲,但是誰都沒有想到方證大師竟然一語成讖。直到今天,那三個武學現象依然像萬里晴空中飄浮的三朵烏雲,困擾著武學界最聰慧的頭腦。

    然而武學曲折的發展歷史一再驗證,我們有能力運用我們理性的思維去探求武學背後深刻的奧義,而先輩未竟的事業終將由後人來完成。如今在中原大地的武學高等學府中我們已經可以嗅到年輕的不安和悸動。新的創造力已經在積蓄生成,迫近了東方的地平線。

    摘自《武林史序》

    黃毓教授燕子塢武術科學學院武林歷史研究所所長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