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早上一起來,就看報,一看報,就知道日本皇帝怎麼了;下午一睡醒,又看報,一看報,就知道日本皇帝的老婆(學名皇后)又怎麼了。現代人所要知道的事,從報紙上,一看就知道了。昨天地球上北極發生的事,今天地球南極的人就知道了;早上美洲發生的事,下午亞洲就知道了。消息的傳達快極了。
古代人就不這樣了。
古代人愈古愈沒有報紙看,消息傳得慢極了,慢得像老牛,甚至比老牛還慢。
古代人要知道消息,大都是用佈告和嘴巴。佈告和嘴巴太慢了,所以一件“新聞”傳來傳去,傳到最後聽到的,已經變成“歷史”了。保”。因為他有一種秘密的魔術:他有一種叫做“甲馬”的小東西,當把兩個“甲馬”綁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的法術,一天便能走五百里路;若把四個“甲馬”綁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來,一天便能走八百里路。至於説把八個“甲馬”綁在腿上是不是能走一千六百里路,(水滸傳》中沒有交代清楚,我們就不好亂猜了。就算是一天能走一千六百里路,又如何呢?在現代科學的高速進步下,一天一千六百里,已經是一個可笑的小數字了;但對我們善於幻想的古人説來,卻已是一個不能想像的偉大速度。在製造速度一方面,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一個落伍的紀錄,在清朝末年的一件事情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當清朝的大臣、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到俄國去,他的報告由電報打到上海,時間只花了一天;可是這個報告再由上海朝北京轉,就要花十天的工夫,因為上海北京之間,沒有電報,只有船和馬。這件事,使當時大臣李鴻章起了大念頭,他立刻要求政府趕快設立電報局。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國家,才開始多了的的答答的電報聲,少了答答答答的馬蹄聲。那個時候,已是公元一八七九年,距離發明電報的日子,已經晚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是一個多麼教人落伍的日子呵!
古代人最早有報紙一點模樣的記載,是唐朝,當時的報紙,叫做《邸報》。
“邸”是什麼呢?和現在一般常用的“官邸”字眼一樣,就是“官邸”。不過這個官哪是專指四方諸侯在京城的辦事處。四方諸侯進京來的時候,就住在這種官邪裏;等到離京回去,官哪仍有人代為聯絡、傳達,聯絡、傳達的文件,都是朝廷裏最新的消息,所以這種文件就叫做《邸報》。
這種《邸報》,產生的時間,大概在一干兩百年前,在唐朝玄宗的時候。
除了《邸報》以外,還有一類名稱像“雜報”、“報狀”、“事狀”、“朝報”等,也都可説是報紙的雛形。到了宋朝以後,《邸報》愈來愈流行了。宋朝時候邪裏辦公的小職員們,整天打聽政治行情,一打聽到些捕風捉影,就趕忙寫在一張小紙上。比如説張三被皇帝打了一個耳光、李四被皇帝踢了一腳、王五腦袋瓜子上捱了皇帝飛來的一個茶杯……總之,都是半真半假的馬路新聞,這些小紙當時叫做小報,非常受人歡迎。小報一來,大家齊聲歡呼,你搶我搶,就好像現在人們搶買“號外”一樣。因為這種小報的新聞不是官方發佈的,也不是新聞局長告訴記者的,所以難免不合當局的胃口,而要被查禁。
到了元朝,《邸報》中所記的範圍漸漸寬了。王家着小了等社會新聞也出現了。再到明朝的時候,由於宦官汪直等的當政,為了怕他們的醜事外揚,曾經檢查其中內容,禁止《邸報》的流傳,這可説是郵電檢查和新聞封鎖的老祖宗了!到了明朝崇偵皇帝十一年,一件重大的改變發生了,《邸報》不再用手寫了,《邸報》進了排字房,開始用活字板排印了。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大改變,這一年是一六三八年,距離今天,報紙進排字房,足足有三百四十年了。
清朝初年,有一家紙店叫“榮祿堂”,店裏的老闆跟政府的要員有點關係,通過要員,把傳出來的消息印成(京報)。這些京報在京城裏,並不覺得稀奇,可是一帶到西北各省去,銷路就非常好。因為有利可圖,於是,所謂“報房”紛紛成立了,就是今天的報館或報社。當時的報紙不是一張或幾張大紙,而是一本像雜誌一樣的書。長九英寸、寬三英寸半,封面黃色,最多有十九頁,最少也有五六頁,用的是竹紙或毛太紙,木刻活體字排印,很不清楚。(京報)的內容,可分三大部分:
一、“宮門鈔”——抄皇宮裏頭的消息。
二、“上諭”——皇帝的命令和告示。
三、“奏摺”——大臣向皇帝説的話、報的告。
這些材料,一到報紙編輯的手裏,就按照次序,一條條排將起來。報紙的編排很單調,沒有標題,你一定得全部看完,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想偷懶是不行的。出報的時間是每天黃昏或晚上,所以等於是晚報。這種晚報在京師當天雖可以看到,但是外省就麻煩了,比如説浙江,可能三四個月後才能轉到,那時候,“新聞”可能早已變成“舊聞”了。;在清朝文宗咸豐元年(一八五一),一個有心人名叫張帶的,看到(京報)內容既簡陋,流傳得又饅,賣得不但貴而且不容易買。於是,上書給皇帝,請政府來辦報,結果被皇帝狠狠的罵了一頓,説這種意見“可笑之至”!
現在看來,真正“可笑之至”的,不是張帶,而是西太后的丈夫。
可是,我們不能怪咸豐皇帝,因為他壓根兒沒有這種觀念。過了八年(一八五九),又一個有心人出來了,他的名字叫洪仁殲,他是太平天國的軍師。他向天王洪秀全獻了一部(資政新篇》,其中有一部分勸天王設立“新聞館”,並在各省任命品行好的人做“新聞官”,職務要獨立,別的官兒不能管他。他這個建議,很有眼光,他所以有這種眼光,乃是因為在他家裏有幾個洋鬼子傳教士替他打派司。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很覺得沒面子,連小日本都打不過。大家研究打不過的原因是:中國太落伍了,在新世界中完全跟不上時代。要跟得上時代的法子,一定要宣傳新思想,工具就是辦報。在當時,北京維新派官紳像文廷式等,辦了一家“強學會書局”,出版了一種《中外紀聞》的報紙,也叫做《中外公報)。這份報紙的最早贊助人,就是後來中華民國第一任想當皇帝的大總統袁世凱,他捐了五百塊錢做基金。五百塊錢在那時候,沒有能力買印刷機,所以報紙是用木板刻的,每天出一張,內容以社論為主,新聞反倒次要。主持這個報紙的實際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啓超。這個報,可説是有史以來,中國民間的第一份像樣的報。
當時的中國人,根本沒有訂報的觀念。所以這份仲外紀聞》,也不敢公開發行。它印了三千份,拜託並且買通送驚報》的報憧,每天隨着(京報》,“分送諸官宅”。可是,當時大家弄不清這份報是怎麼一回子事,老是疑心有什麼陰謀送上門來。所以,即使白送,有人也不敢收。弄得根憧們也害怕了,覺得這個報一定不是什麼好報,為了怕連累,最後也拒絕代送了。(中外紀聞)發行了半年,正巧當時御史老爺楊崇伊攻擊這個報,説它“誹議朝政”,請下令封它。於是皇帝就下令查封,並且把文廷式趕回家鄉去,還説永遠不再用他當官了。
(中外紀聞》被封門後,維新派的書局也被沒收、改組,變成了“官書局”,由孫家鼐主持,正式出版一種官報,這可説是中國最正式的官報,大名叫(官書局報)。用黃土紙做封面,長九英寸,寬五英寸,內容除了也有“上諭”和“奏摺”一類的東西外,還有一些世界新知識的翻譯。這個報紙為了怕當政者不滿意,特別聲明凡是批評政治的和人物的文章,都不能登。雖然這個報如此委曲求全,可是到了“戊戌政變”發生,西太后還是把它看做傳播新知識的眼中釘,還是停刊了。西太后雖然不許別人辦報,可是她卻不得不承認:報紙這件東西也有它的好處。所以,在八國聯軍以後,她也想辦報了。(甲午戰爭那一次,被日本一個國家打破,中國人氣得想辦報;這回八國聯軍,一次被八個國家打破,中國人當然更氣得想辦報了!)
西太后辦的報叫《政治官報)(後來改名叫《內閣官報),這個報,還是雜誌的形式,不過裏面的花樣多了:“上諭”、“奏摺”、“電報”、“法制章程”、“條約合同”、“外事”、“廣告”等,都是基本內容。它的宗旨是:“凡私家論説及風聞不實之事,一概不錄。”顯然是針對以前(中外紀聞狸“社論”而發的。這個《政治官報》只是要報道政治,並不是要談政治,所以要議論的,免啦!
專制政府不歡迎辦報,可是愛好自由的人卻要辦。他們辦報,找到了一個好地方,就是租界。租界是專制政府管不到的地方,是大城裏面一些由洋鬼子管轄的地區。專制政府欺負自己人很拿手,可是欺負老外卻不行,手反被拿,只好同意洋鬼子在中國大城裏劃分勢力範圍,割據稱雄。洋鬼子有新聞自由的傳統,歡迎辦報,中國知識分子就在租界大辦特辦起來,其中最有名的,是《蘇報》。《蘇報》是章炳磷(太炎)、蔡元培、鄒容這些老少革命黨辦的報,他們在上海租界裏攻擊專制政府,罵清廷皇帝是“小丑”等等,愈罵愈高興。罵得專制政府吃不消了,秘電這個地區的封疆大吏説:
滬上各報內,蘇報近更狂吠,愈無忌憚,着即拿辦。轉飭密派幹役,將單開各要犯分別嚴拿,各獲稟辦,毋稍泄漏疏虞,致被克脱。
專制政府雖然大喊拿人,可是不得洋鬼子同意,拿不進去。專制政府於是跟洋鬼子打商量,洋鬼子也買幾分帳,但一看專制政府的嚴刑峻法,卻不能贊同。原來專制政府“寬大”得沒有“出版法”,只有“造妖書妖言”、“大逆不道”等的罪名,要用這些法律辦人,就如意算盤如下:章炳麟作垃書並革命軍序,又有駁康有為之一書,污衊朝廷,形同悼逆;鄒容作革命軍一書,謀為不軌,更為大逆不道。彼椚蘇擼襝嗉茫首鏤ň滴竟煞ㄋ蝗藎轡鞴ㄋ凰2槁稍兀翰煥詮蔽I琊⑽矗煥誥蔽W諉砦竽媯還材閉擼環質狀櫻粵杞λ饋S致稍兀耗北潮竟貝鈾眩還材閉擼環質狀櫻孕隆S致稍兀和夾把浴⑹樾湊盤⑸炕筧誦模漬噝鋁⒕觶誘囈始嗪頡H繾奕蕁⒄滷跽章芍巫錚緣貝觥=穹暉蚴倏疲悴薊嗜剩漳餳酰ㄎ澇都嘟遠怕頤榷溉誦摹Y倫飩繅蝗翰懷閻劍瑁桓椅耍型廡疑酢?/P>
這下子把老外給嚇壞了,老外沒想到“禮義之邦”的法律竟這樣野蠻。照專制政府的法律,要“凌遲處死”,就是一刀一刀剮死,幸虧統治者過生日,優待,改為“永遠監禁”,就是無期徒刑。這樣重的刑,洋鬼子是看不過去的。所以,洋鬼子只肯抓人,要辦人、要審人、要關人,都行,可是都得由他們代辦,拒絕引渡。私下裏,他們還通知章炳磷等人:“趕快跑!”
章炳麟是書呆子,不肯跑,被抓去了;鄒容跑了,可是忍不住吳敬恆(稚暉)挖苦他的風涼話,自行投案,也關到牢裏。小型文字獄判下來,章炳磷三年,鄒容兩年。鄒容年紀輕,黑獄亡鬼,受不住氣,結果死在牢裏,鳴呼二十歲,時間是一九0三。
專制政府開始有“出版法”,包括《大清印刷物專律)(一九O六)、(報章應守規則)(一九O六)、《大清報律》(一九O七)。這些出版法除了採取“預審制”以外,其他倒也寬大。例如要想辦報,不論張三李四,只要
一、年滿20歲以上之本國人。
二、無精神病患者。
三、未經處監禁以上之刑者。
就可以在發行二十天以前,向衙門一呈報,繳點保證金,開始言論。絕不會藉口報紙太多了,不許你登記。專制政府許你辦了,他來封;絕不會根本就不許你辦。
中華民國成立,內務部(內政部)的大官人忽發雅興,擬訂了(暫行報律)三條。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立刻發佈(令內政部取消暫行報律文》,予以痛斥:
昨據上海報界俱進會及各報館電稱:接內務部電,詳定暫行報律三章,報界全體萬難承認,請轉飭部知照等語。案言論自由,各國憲法所重,善從惡改,古人以為常師,自非專制淫威,從無過事推抑者。該部所布,暫行報律,雖出補偏救弊之苦心,實昧先後緩急之要序。使議者疑滿清籍制輿論之惡政復見於今,甚無謂也!
這是一篇劃時代的文獻,它告訴中國人,現在是自由民主的時代了,“滿清籍制輿論之惡政”,已經不會也不該“復見於今”了。這~天是中華民國元年三月九號,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每一個孫中山的信徒,都該想到在這日子裏的這個啓示。
這篇文獻發佈後兩年零二十四天,袁世凱公佈了(報紙條例),取消了“預審制”。從此,中國的報紙在不斷的各種法律夾道賦喝中活下去,它們歷經了袁世凱(出版法)(一九一四)、(管理新聞營業條例)(一九二五)、(出版條例原則)(一九二九)、(出版法)(一九三O)……雖然任重道遠,可是總還混得活。直到“報閥”出來,天下一統為止。
回憶中國的報紙史,真教人發思古之幽情,令人懷念那些脱法而出或逍遙法外的“老祖宗報”。
前面談的中國報紙,不外是兩類,一類是老百姓辦的,一類是做官的辦的。在這兩類之外,還有一種報紙(就是雜誌),是外國人為中國人辦的,也很重要。最早的有一八一五年(中華民國前九十七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這是一個怪名字。其實它的英文名字的意思,就是“中國每月雜誌”。這個報每月出版一次,內容有宗教、科學、歷史、地理、商業等等。五花八門,名堂很多。這個報是洋鬼子傳教士和中國基督徒梁發等人辦的,梁發可説是中國有史以來正式廁身報界的第一人。這個報,一直辦了六年半,到一八二一年才停止。
現在我們所看的報紙,都是前面這些“老祖宗報”以後的產品,所以只是一些“小孫子報”。這些“小孫子報”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版面變大了,大得像一張報,而不再像一本雜誌。現在如果你有機會,看到“老祖宗報”的時候,你絕對不會以為那原來是一份報,你一定以為那是一本雜誌,其實那才是報——道道地地原原本本的報,你可別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