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外國文學 > 《門閥亂:且説魏晉南北朝》在線閲讀 > 第三十二章 泣斬馬謖

第三十二章 泣斬馬謖

    蜀軍南征的目的有三個。劉備死後,蜀的頭號大敵是魏,因為這是與魏互爭天下的時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有三件事情非做不可,第一,為斷絕後顧之憂慮,必須鎮壓西南夷的造反;第二,讓欠缺實戰經驗的丞相諸葛孔明體驗作戰司令官之職務,因為關羽、張飛、馬良、馬超等蜀之名將已相繼去世,此刻欠缺將領,孔明也不能再自限於行政範圍內了;第三,為準備與魏對決,必須振興境內產業,而西南夷地區的物產非常豐富,尤其地下資源甚多,值得開發。

    平定南方的翌年,蜀整年為與魏開戰作準備而忙碌。魏文帝曹丕於這一年死去。相較於父親曹操活到六十六歲,他只活了四十一歲,劉備則享年六十二——順便附述於此。

    曹丕之長子曹叡即位,就是明帝。明帝此時才二十一歲,只比蜀帝劉禪年長一歲。但就作為皇帝的資質而論,前者遠勝於後者。

    ——若吾兒沒有輔佐的價值,盼望由卿取而代之。

    劉備臨終之際,如此交代孔明,此事證明,即使是在父親眼裏,這個兒子也實在不成材。

    分別成為魏與蜀之皇帝輔佐人的司馬仲達和諸葛孔明,才華可謂伯仲之間。孔明或許較前者略勝一籌。但他們分別輔佐的皇帝,在素質上實在相差太懸殊了。

    説起諸葛孔明,後世的人好像一致認為他是個作戰之神,實際上,如前所述,他是行政、政治方面的能手,鮮有實戰經驗。他只於前年的南征,知道一些實戰之皮毛而已。

    即將發動北伐軍——

    蜀軍在孔明率領之下,首先進入漢中。魏明帝也準備親自率軍前赴戰場,這件事,後來因近臣力諫而作罷,不過他也踏出國都洛陽,皇輦達到西方長安。

    雖然未曾實現,但天子親征的傳言,的確大大振奮將兵之心,對提高士氣起了莫大作用。

    諸葛孔明則於出發之際,將有名的《出師表》呈奉蜀帝。

    讀《出師表》而不流淚者不忠——被如此形容的這篇文章,的確是曠世名作。後世人競相爭誦被收錄於“文選”中的這篇《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這是《出師表》的開頭部分。“表”是臣屬向主君提出,可以公開發表的文書。同樣是奏文卻與國政機密有關者,不叫做“表”。“表”的性質除在於向皇帝奏報外,也向廣大民眾昭告。

    雖然天下已一分為三,但,魏、吳、蜀中以我們的蜀(益州)最為弱小。——孔明如此提醒年輕天子蜀並不強大之事實。

    這等弱小的蜀,現在要討伐魏。若不主動出擊,則自己會被攻滅,所以,這是危急存亡之秋。此時,文官(侍衞之臣)和武官(忠志之士)全都盡忠報國,準備為國捐軀,以報答先帝劉備眷顧之恩。——皇上必須弄清楚,他們是為了向先帝報恩,而不是為了皇上。皇上千萬不可會錯其意。

    以這樣的遣詞對皇帝上奏,委實也大膽了些。這大概是因為若不使用這等嚴厲詞句,劉禪這個年輕人是不會了解現實形勢的緣故吧。

    要聆聽大家説的話,絕不可只聽部分言詞——“開張聖聽”指的是這個意思。由此推測,庸愚之劉禪似乎早就有隻聽馬屁精奉承話的習慣,忠言確實逆耳,但忠臣的諫言不能不聽,孔明強調的是這一點。

    ——反正我沒有先帝那樣英明。

    劉禪好像常以這樣的口吻對待進諫的忠臣。“妄自菲薄”指的是這一點。孔明勸劉禪努力充實自己,儘可能地學習先帝的風範。

    此外,劉禪大概常與進諫家臣抬槓。以家臣進言“此事必須速辦,不可拖泥帶水”為例,劉禪的回答大概都是“話説欲速不達,何必急於一時,慢慢説吧”之類的話。結果,家臣逐漸變成懶得向天子進言或獻策。——“引喻失義”的意思是,以狗屁不通的理論或抬槓方式岔開論點。孔明諫言,絕不可以讓有意進諫之士因而不欲開口。

    宮中(朝廷之臣)和府中(政府官員)都一樣是臣屬,因此,陟罰(晉升和處罰)和臧否(善惡)必須一律平等。實際上,劉禪非常偏袒身邊人員——即宮中近臣,時常有升遷機會,對政府官員則相當冷漠,絕少主動予以晉升,在這種情形之下,很難期望蜀之家臣團結一致,這也是孔明力説的一點。

    這樣不好,那樣不行——孔明在《出師表》中説的盡是這類話。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德,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以上列文字為結尾。

    孔明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呈上《出師表》後進軍漢中,踏上北伐的第一步。

    蜀國勇將魏延是一擊論者。他主張先給魏軍一次痛擊,然後乘勢長驅直入長安。

    然而,諸葛孔明卻駁退這個建議。以蠻幹作風直攻長安,並將之佔領,或許做得到。問題在於如何維持佔領後的長安。由蜀到長安,路途何其遙遠。在這個情形下,兵源問題如何解決呢?倘若以強硬手段在當地徵調,很有可能因此喪失民心,使得蜀軍在長安陷入孤立,最後遭到擊滅。

    “應該採用分區進擊的方法較為妥當。”孔明道。

    對佔領地施以善政,然後以此作為前進基地,以分段方式,逐次向東進擊,也就是説,以由A到B,再由B到C的方式前進。採用這個方法時,倘若在C遇到挫折,還能就近撤退至B,以圖再起。而魏延的主張是,是A直接跳到Z。採取這個方法時,萬一在Z失敗,將會陷於無處可退的絕境。

    孔明畢竟是政治家,在一切措置上都考慮周詳,面面俱到。再度拉攏過去臣屬於蜀,目前是魏的上庸(湖北省房縣)守將孟達,就是一個事例。孟達於關羽敗戰之際,因未派出援軍,怕受到劉備譴責而倒戈。

    孟達向魏倒戈後,曾經非常受寵於文帝。他受到的優渥待遇,到了令魏國曆代家臣眼紅的程度。現在文帝已死,他當然成為眾矢之的,頗受排斥,他也感覺到魏不是他的久居之地。

    他過去所屬的蜀,有他許多同僚舊友。對他甚為氣憤的劉備,現已不在人間。此刻已無任何人會阻礙他迴歸蜀國。

    ——希望你能倦鳥知還。過去的同僚都會竭誠歡迎你。

    孔明寄了如此內容的密函給孟達。孟達有感於孔明的熱誠,遂決定再度迴歸於蜀。

    這時,卻有一個人對上庸孟達的舉動產生懷疑。——這個人是當時在宛的司馬仲達。

    “孟達有倒戈之意,非立即討滅不可!”

    依照程序,這時必須先到洛陽,得到勅令才可討伐孟達,但司馬仲達為了掌握時間,因而從宛直接趕赴上庸。

    “對付企圖造反的人,一刻也不可拖延!”

    仲達快馬加鞭,率領部隊一路進擊。

    決定倒戈的孟達,當然需要在上庸有所準備,而他也知道,此一動向總會被對自己負有監視任務的司馬仲達探查出來。不過,依據孟達的估算,仲達知道這件事情後,一定會先向洛陽報告,得到勅令後才集編軍隊,攻向上庸。這些事情處理起來,應該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他將能夠完成戰鬥準備。

    不幸,這個預測卻落了空。

    從宛直接趕來的司馬仲達,八天後就包圍上庸新城了。

    “可惡!腳程怎麼這麼快!?”

    雖然孟達扼腕切齒,但已來不及了。被包圍的他,最後被殺。

    “這是一次小挫折……”

    接到消息時,孔明如此呢喃。

    採取分段前進策略的諸葛孔明,當然知道與魏之戰將會拖得很久。打長期戰免不了多少會有挫折,但才一開始就遭遇到——這一點,着實使他心情黯然。

    一個不祥的念頭掠過自己的腦際。

    孔明合上雙眼,猛搖了幾下頭。這個動作,好像要甩掉腦子裏不祥的預感。

    而不祥的預感竟成了事實。

    為了要到渭水作戰,孔明採取由祁山北上的路線。表面上,他擺出路經斜谷道的作戰姿態,由趙雲率領這方面的部隊。

    主力該由誰指揮呢?

    孔明原本考慮猛將魏延以及老將吳壹,最後卻決定任用自己視若親兄弟的馬謖為指揮官。馬謖是於夷陵之役陣亡的馬良胞弟,才華確有過人之處。

    ——這個人的缺點是恃才傲物,這一點非予注意不可。要是換成他死去的哥哥,那就沒話可説了。

    於白帝城卧病在牀的劉備,常與孔明品評家臣。決定於死後將全權交給孔明的劉備,為了提供孔明“人事”上的參考,曾經如此批評過馬謖。

    決定任命馬謖為司令官時,孔明腦際裏掠過先帝劉備曾經説過的這句話。

    孔明又搖了幾下頭。

    “先帝崩殂已五年,而馬謖已不是五年前的馬謖,這一點,曾經與之共同南征的我,知道得很清楚。”

    他如此勸慰自己。與孟獲交戰時,馬謖以參謀身份從軍,曾經立下大功。

    孔明叫來馬謖,只叮嚀了一件事情:“千萬不可在高處佈陣。”

    山頂佈陣,有利於觀望全局,但一旦被包圍,就只有死路一條。不可佈陣于山上,是兵法的基本常識。

    而馬謖卻將主力佈置於街亭山上!

    故意打破常規。出乎敵人意外。

    這是恃才傲物馬謖的想法。魏軍一定做夢都沒有想到蜀軍會佈陣于山上才對。因此,魏軍不會有以此為對象的戰鬥準備。何況,由山上直攻下來,不是更能順勢地殲滅敵軍嗎?

    未料,這個作戰方式完全失敗。

    魏軍毫不猶豫地包圍街亭之山。對馬謖而言,這是天大的誤算。

    “不可能全軍都在山上,蜀軍不可能笨到採取這樣的佈陣方式,在山上的應該只是少數的誘敵部隊,主力應該躲藏在什麼地方吧?”

    馬謖認為敵軍會做如此猜測,因而不可能包圍山麓。魏軍卻毫不猶豫地傾全軍之力,展開包圍作戰。

    馬謖下了一次大賭注,結果,這個賭注使他自毀前程。

    由於兵糧已盡,飲水也被截斷,蜀軍幾乎沒有與對手交鋒,就輸得一敗塗地。

    街亭大敗,原因在於違反軍紀。

    諸葛孔明曾特別申誡“千萬不可在高處佈陣”,馬謖置若罔聞,才會有如此的結果。

    對待馬謖有如親兄弟、甚至將之視同己出的孔明,也只有狠下心腸,揮淚將馬謖處斬。

    ——泣斬馬謖。

    簽署將馬謖處死的命令文書時,諸葛孔明的一雙眼睛是赤紅的。

    “蜀已失去關羽、張飛、馬良、馬超等人,此刻正是欠缺武將之際。尚請丞相法外施恩,為前途有為的馬謖留一條生路……”

    有人瞭解孔明的心情,做此建議。而孔明卻搖頭,以斷然的態度回答道:

    “這樣做無法維持軍紀。我的心猶如天秤,絕不會因人而變更其輕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敗於街亭的蜀軍,退兵至漢中。

    孔明以“罷免丞相一職”處分自己。因為他認為起用馬謖是他審人不明的緣故。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