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華人文學 > 《煙月不知人事改》在線閲讀 > 第19章 歌盡桃花扇底風(1)

第19章 歌盡桃花扇底風(1)

    第19章 歌盡桃花扇底風(1)

    也曾讀過幾闋周邦彥的詞,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典型的宋詞風味。唯獨這首《少年遊》

    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彷彿是百媚千紅裏的一點初綠,清新、淡雅。又似乎是絲綢錦緞裏的一匹素布,簡潔、樸實。以往的詞,多描寫瑰麗的景緻,借景抒情。而這首詞卻聞不到一絲胭脂味,有一種洗盡鉛華、迴歸素樸的真實。像是將一個淡妝天然的女子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她委婉的口吻,也被描繪得惟妙惟肖。都説中國古典詩詞不善描摹人物,周邦彥的這首《少年遊》帶給我們的,是不同於其他宋詞的表達。

    其實初次讀這首詞,是被這一句纖手破新橙給吸引並刀如水纖手破新橙少年遊周邦彥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温,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的,這麼簡單的五個字,出現在一闋詞裏,有一種説不出的輕巧和新意。彷彿看到一雙白淨纖細的手,柔緩地切着一個新橙,刀一落下,那酸澀清香的汁就瀰漫了整個屋子,人頓時清醒。後來我又讀了前面兩句,並刀如水,吳鹽勝雪起先只覺新奇,知道寫的是幷州如水的刀,吳地勝雪的鹽,卻始終不明白,為何會出現在纖手破新橙前面。並刀切橙,理所當然,切橙要一勺吳地的鹽做甚呢?後來從一處資料裏才得知,那些沒有完全成熟的橙子採摘下來,橙子中含有機酸比較多,破開後抹一些鹽,或者用鹽水浸一下,對有機酸有抑制作用,可以殺去酸澀之味,吃起來才會香甜可口,有如淡鹽水浸泡菠蘿的道理相似。這才恍然,原來早在宋朝,鹽就有了此般妙用。

    人説作詩填詞,都會有一段因由,要麼睹物思懷,要麼有感而發。這首《少年遊》確實有一段饒有興致的由來。張端義《貴耳錄》載:道君(即宋徽宗)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牀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雲江南初進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隱括成《少年遊》雲

    説的是當年宋徽宗、周邦彥君臣和李師師的一段情事。周邦彥本來先至李師師家,聞宋徽宗來訪,便藏匿到牀底下。宋徽宗攜來新橙一顆,為江南新進貢來的,之後與李師師有了一番温情軟語。牀底下的周邦彥便作了這首《少年遊》,將他們當時的情景,用通俗的白話,逼真地描摹出來。又聽説,後來李師師給宋徽宗歌唱了這首詞,徽宗大怒,要將周邦彥遷謫。後李師師又給徽宗唱了一首蘭陵王詞,徽宗大悦,周邦彥也就躲過這一劫。

    讀完整首詞,我們恍如看到一幅畫面。燭影搖紅的夜,潔淨無塵的閨房,多情的宋徽宗和温柔的李師師,在碧紗窗下卿卿我我。而周邦彥只能委屈地藏匿在牀下,不敢吱聲,目睹他們的風情。李師師用纖細的手切新橙,一個細微的動作,看得出李師師刻意在討宋徽宗的歡喜。温暖的帷幕裏,刻着獸頭的香爐,輕輕升起沉香的煙霧。二人對坐,李師師調弄着手裏的笙,試着曲調,而通曉音律的宋徽宗,也接過笙,試吹幾聲,之後遞給李師師,讓她吹奏優美的曲子。窗外明月如水,如此良夜春宵,二人不盡纏綿,只怕此時的李師師也忘記牀底下還藏匿着一個周邦彥,所以才會有下片那精彩的表白。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如此簡短的幾句語言,表達出女子曲折、婉轉的心理活動。又被周邦彥用簡潔的筆墨,巧妙地記錄下來,成了一首名傳千古的詞句。一曲笙歌過後,夜闌風靜,只見紅燭搖曳,照見美人香鬢衣影,也照見宋徽宗灼灼神采。李師師禁不住低聲問道:向誰行宿?她問得如此小心,又親切,乍聽好似並不打算他留下,卻又在在暗示着什麼。城上已三更,她又進一步提醒着,時候其實不早了,若李師師通曉音律書畫,芳名遠揚開封城。

    要走,就趁早些;不走的話,就決定留下來。馬滑霜濃,這一次加重了她想要對方留下來的念頭,她細心地為他設想,夜路不好走,霜濃露滑,怕馬兒失足,人着涼受驚。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經過幾番轉折,李師師乾脆直截了當地説:你看,外面行人都沒幾個,你若趁夜回去,我真的不放心,莫如留下來。

    真個是幾回探問,幾回週轉,最後終於塵埃落定。周邦彥的確是一個駕馭文字的高手,他用簡潔、直白的文字生動地刻畫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多情、機靈、真摯又大膽的女子。清代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評這首詞説: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然不可忽過馬滑霜濃四字。賙濟在《宋四家詞選》中評論這首詞説: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過一分,便入山谷惡道矣。

    有人曾拿周邦彥的詞和納蘭性德的詞作比較,他們都是婉約詞風,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身處繁華之人。周邦彥在年少時雖有過困頓,但之後一直官場如意,雖不算平步青雲,卻一直備受恩寵。雖生逢北宋之末,但國家破滅是在其死後。納蘭性德處康熙盛世,那時的大清國一派繁榮氣象,其父納蘭明珠,深得康熙寵信,權傾朝野。而納蘭性德,才華橫溢、文武雙全,尤其是詩詞的成就,使得他被康熙賞識,為殿前一等侍衞,伴隨皇駕。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一組悽美感人的《飲水詞》,被後世爭唱。

    周邦彥處末世而賦悠閒,納蘭性德居盛世而吟寂滅。都説文由心出,一個人並不會因為處於怎樣的環境,就必定要寫出與環境相當的文字。我們可以從現實的紛繁中跳躍而出,站在另一個更高遠的境界,去看世間萬象,芸芸眾生。在繁華中尋寂寥,於憂傷中尋愉悦。就有如秋季思花開,春天悲落葉,聚時感落寞,散時見歡喜。一切隨意念轉動,隨心而起。

    再讀這首詞,恰是詞人一段真實的經歷。就像一幅寫意畫,淡淡幾筆,勾勒出簡潔生動的物象。用墨恰到好處,不多不少,濃淡有致。一句纖手破新橙,似聞到新橙酸甜的清香,從遙遠的宋朝飄來,漫溢了整個空間,素雅怡然,耐人尋味。

    翻開一卷宋詞,也是打開千年前紛紜的往事,時間是鵲橋,讓我們重見隔世的月色和陽光。多年的分離,換來偶然的相聚,依舊是萍水相逢,我們只需要交換一個過客的眼神,在沒有約定的日子裏,才可以來往從容。這一切,和因果無關,只當做是一段與文字的際遇。

    邂逅宋祁的《木蘭花》,不知道距今為止,已經是第幾個年頭的春暖花開。只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就讓思緒搖曳生姿,無論窗外是哪個季節,屋內已是一派奼紫嫣紅。綠楊就長在紙上,杏花也開在紙上,是詞人用筆墨,封存了那年絢麗的春色。人會像枯草衰楊那般老去,而這闋詞,像是抹上了水粉且向花間留晚照木蘭花宋祁東城漸覺風光好, 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胭脂,永駐紅顏。

    一場花事在春天粉墨登場,歡欣地汲取人間的光暖和雨露,還有人的情感和性靈。許多追逐的目光,為了這場嫣然豐盛的花事,早忘了世情風霜。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稱道其《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着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這是一幅早春圖,色彩明麗,潔淨端然。滿城的春光,讓人想要走進這個繽紛的世界,將春天的滋味一一嚐遍。春色是自然贈予給人間美麗而高貴的禮物,泛舟湖上,以花瓣鋪牀,以花瓣作枕,以花瓣為食。看遠處楊柳如煙,一片嫩綠,雖是早春的清晨,寒意卻微輕。紅杏在枝頭,放縱地開放,開到驚豔,開暖了遊客赤熱的心腸。

    每次讀到這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無論當時心情多麼平靜,都會在瞬間驚詫不已。往日的素顏清淡,被拋之一空。臉上像被塗了胭脂花粉,頭上戴了金銀珠釵,身上披着華衣錦緞。這就是杏花,它不僅裝扮着自己,還可以感染別人。一朵朵紅杏,開到刺眼,就那樣沒有顧忌地歡笑,彷彿迫不及待地要將生命耗盡。用最短暫的時間,等待着收穫燦爛的果,它們似乎從來都不屑綻放的過程,視死亡為樂趣,視悲憫為軟弱。所以它們有勇氣探牆而出,而不拘泥於世俗的束縛,因為它們嚮往人間煙火,願意和一粒塵埃發生愛情,願意和一縷清風親吻,更願意被行人採折,帶回家插入瓶中,裝飾別人的夢。

    而世間之人,往往不及一枝紅杏,以為守在世俗畫的圈內,就是堅貞。卻不問,人活着只有一世,既是來到人間,就該讓紅塵的煙火燻燎,才不辜負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所謂紅杏出牆又如何?任何的人事,都會有不可預測的變故。人生當走過逼仄的深巷,去創造奇蹟,創造唯一,甚至去創造衰敗和死亡。這世間,也沒有量身訂做的人生,因為,有時候突如其來的事件,連命運都無法掌控。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接受過程所帶來的結果,做個睿智的人、淡定的人。無謂成敗、無謂生死、無謂得失,也無謂來去。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浮生若夢,做夢容易,夢醒卻難,人生總是苦多甜少,悲多喜少。應該不吝嗇錢財,縱是散盡千金,也要換取這片刻的春光和歡娛,也要博得美人一笑。這時的宋祁,攜歌妓一起來遊賞春色,看如煙楊柳,絢爛紅杏。只覺人生得意須盡歡,縱算到明天就要將春色歸還,留孤獨給自己,也不能辜負今天。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他們將春光,調製成酒,花瓣當做菜餚,趁着大好年華,肆意地交換着杯盞。縱是斷腸,也無悔。他們一起舉杯,勸斜陽,希望可以在花間多徜徉一會兒,不要那樣無情地離開。

    整首詞,都表達出詞人對春光的無限依戀,纏綿而不輕薄, 華美卻不豔麗,情懷真摯,心性豁達。詞人在告訴我們,珍惜緣分,珍惜時光,寧可辜負流年,也不要被流年辜負。煙柳驕傲地穿着自己的綠衣,紅杏孤高地守着自己的紅顏。不需要將愛説出口,春風會給我們最深情的擁抱。

    宋祁的一生,應該算是如意,這與他的歷程和性情相關。

    宋祁,字子京,北宋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後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聖二年(1024年)與兄郊同登進士第,奏名第一。章獻太后以為弟不可先兄,乃擢郊為第一,置祁第十,時號大小宋。短短幾行,寫着宋祁一生的名片。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穿着官服的宋祁,在北宋京城的崇正殿,春風得意。而這首詞,更體現出宋祁疏放明朗的心性,他寧肯為春光千金散盡,也不願為世事拘泥。雖在朝為官,卻一生閒遊山水,折柳採花,恣意人生。他的另一首詞《錦纏道》寫着: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裏人家有。以閒雅歡快的筆調,抒發了人生當及時行樂的情懷。

    記得《紅樓夢》中,一次行酒令,探春掣得了一枝杏花,紅字寫着瑤池仙品四字,詩云:日邊紅杏倚雲栽。探春就是那枝凌雲的杏花,敢與世抗衡,她果敢,所以她遠嫁他鄉,也可以在異國的土地開得燦爛。這讓我不禁想起,每個人的前世,或者都是一株植物,所以百花千草中,其間有一株牽繫着自己的今生。金陵十二釵中,每個女子,都是一朵花,黛玉是風露清愁的芙蓉,寶釵是豔冠羣芳的牡丹,湘雲是香夢沉酣的海棠,李紈是霜曉寒姿的老梅,惜春是佛前的蓮花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也是因這一句詞,而名揚詞壇,被世人稱做紅杏尚書。一枝紅杏,探牆而去,倚雲而栽。花事登場,花事落幕,浮生如夢,為歡幾何。縱是嚐盡冷暖人情,也要和紅塵同生共死。

    江南的夜晚,真的很美,一片燈火煌煌的夜景下,舊式的牌坊,古典的樓閣,還有一扇扇雕花的老窗,半開半掩,不知在為誰低訴着風情。路旁是仿古的宮燈,牆院上、檐角邊、樹枝裏,被星星點點的燈火圍繞,似銀花綻放,璀璨迷人。來往遊人無數,沒有香車寶馬,卻也是奼紫嫣紅的光影一片。每年的元夕,我都會來此看燈,這裏叫南禪寺,牆院內是雲水禪心,牆院外是都市繁華。

    站在石橋上,看運河裏的龍舟徐徐緩緩地行駛,船上的遊客,欣喜地觀賞兩岸的風景。他們或許不知道,這運河,是當年隋煬帝為了遊江南,去揚州賞瓊花而開闢的。千百年來,這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條河流從來沒被光陰冷落。儘管當年隋煬帝荒淫無度,但他卻為江南水鄉帶來了鼎盛與繁榮。他帶着夢而來,卻沒能回去,來時,他寫下一首詩: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這位風流皇帝最後死在江南,但他賞過揚州的瓊花,看過江南的月,愛過江南的女子,他死得無憾。

    街燈眩目,是因為忘不了夜色的温柔,我獨自冷眼看着這一切的繁華,有一種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感慨,卻也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淡然。燈火闌珊處,有江湖藝人在吹笛,有畫者在為人描繪着肖像。而我就是那個燈火闌珊處的女子,只是不知道,這人流中,是否有一個人,也在眾裏尋我千百度?恍然間,我想到,這粲然華麗的夜市,不就是為了迎合千年前那闋叫《青玉案》的古詞嗎?雖然不是元夕佳節,卻流淌着同一種美好的意象。

    有人説,當年辛棄疾填這首詞,看似在表達對一個女子的愛情,其實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這首詞作於宋春熙元年或二年,那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南宋統治階級卻偏安江南,在歌舞享樂中粉飾太平。辛棄疾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他有心請纓,卻不受君王賞識。心灰意冷時,看着這幅元夕踏燈的圖,試圖用這浮華的表象,麻醉自己的心靈。所以他孤獨地尋找,希望可以找到一個不落流俗、孤標傲世的女子,視她為知音。

    在我的印象中,辛棄疾的詞,為豪邁豁達的風格。蘇軾的詞,曠達中滲透着人生哲理,總讓人同他一起走入風起雲湧的境界裏,又隨他慢慢地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不同,他的詞似乎永遠熾熱,帶着英雄的豪情與悲壯,讀完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而這些,與他的人生歷程相關,他年輕時就參加抗金義軍,攜着燕趙奇士的俠義與豪情,也算是金戈鐵馬二十年,有氣吞山河的的豪邁。可中年受到排擠,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偉大志向不得施展,就將這一腔憤怒,寫入詞中。他閒賦了二十年,漂泊流轉,一邊羨慕歸隱山林的隱逸高人,一邊忘不了要做一個承擔民族使命的英雄。他總是會在恬靜的時候,心靈湧起波瀾,並且在這種感情起伏與交織中度過了後半生。

    寫下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樣醒透又悲涼詞句。

    他寫下這首《青玉案》,是想透過世態表象的繁華,尋找屬於自己的落寞和清醒。明月就像一面鏡子,映襯出一幅雪樹梨花的元夕畫境。月亮無須揹負宋朝那沉重的歷史,它從遠古走來,看過秦漢風雲和隋唐演義,依舊温婉似玉、清涼無塵。

    他寫下這首《青玉案》,是想透過世態表象的繁華,尋找屬於自己的落寞和清醒。

    此時的朝廷,風雨飄搖,國難當頭,可江南的元夕,卻依舊一派盛況空前的鮮妍景象。火樹銀花不夜天,龍騰獅舞鬧元春。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