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外國文學 >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線閲讀 > 第三章

第三章

    使用裁紙刀給你帶來的快感有觸覺的、聽覺的、視覺的,特別是精神上的。你的閲讀是以使用裁紙刀裁紙的動作開始的,它使你通過這本書的具體的韌性接近它那無形的實質。你把裁紙刀插入書頁之間,刀刃迅速由下而上連續切割紙纖維,我開一條縫,我開書頁(書頁刺啦一聲,歡快而友好地歡迎你這第一位讀者,預祝風與你的目光將無數次地翻動它們)。上下折縫比較難裁,幾張疊在一起時尤其難裁,還需要把書翻轉一下(橫縫開裂時發出的聲音低沉而憂鬱)。書口被裁得毛毛刺刺的露着紙纖維,散落下來的細小而彎曲的紙屑甚是好看,宛如海濱的浪花。你用刀刃在紙張中開路猶如用思想在文字中開路,因為閲讀就像在密林中前進。

    你正在閲讀的這本小説希望向你介紹一種既密集又細緻、又有形體的文字世界。你聚精會神地閲讀着,機械地揮動着裁紙刀逐頁裁開書頁。你雖然還未讀完第一章,但你裁開的書頁卻大大超過了第一章。”當你看到關鍵的一句話的中間,注意力暫時停頓,翻到另一面時,喏,你眼前出現的卻是兩張白頁。

    你望着白頁彷彿望着慘不忍睹的創傷,驚愕不置,心裏卻希望這不過是由於強光照花了你的老眼,過一會那些曲裏拐彎的黑油墨字跡還會漸漸浮現出來。可是不,這相鄰的兩頁確確實實潔白無瑕。你再翻一面,那兩頁印得好好的。你繼續翻書,兩頁白的夾着兩頁有字跡的。白的,印有字跡的;白的,印有字跡的;直到最後一頁全書都是如此。就是説,印張只有一面印有字跡,然後就摺疊、裝訂,彷彿兩面都印上字跡似的。

    喏,這部充滿了各種感覺的小説突然被這些不知深淺的漩渦隔斷了,猶如你希望生活充實結果卻發現了生活中的空虛。你想跳過這些遺漏,抓住後面的斷斷續續的故事情節繼續讀下去,可你覺得與前面接不上:故事的人物變了,時間、地點也變了;你看不明白這裏講的是什麼事,不知道“黑拉”、“卡西米爾”這些人名指的是誰。你懷疑這是否是另一本書,是否這才是真正的波蘭小説《馬爾堡市郊外》,而你剛才讀的那個故事的開頭,鬼知道它是哪本書的開頭呢。

    你早就覺得那些人名,“布里格德”,“格里茨維”,不太像波蘭人的名字。你有一本非常詳盡的地圖冊,查查它的地名索引:泊特克沃可能是個重要的城市,阿格德可能是條河流,或者是個湖泊。你在緊北邊的平原上找到了這些地方,歷史上各次戰爭與和約曾把它們歸屬於不同的國家。是否也歸屬過波蘭呢?你查百科全書,查歷史地圖;不,它們與波蘭沒有關係。這個地區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曾經是個獨立的國家,叫辛梅里亞,首都是奧爾科,民族語言辛梅里亞語①,屬波迪尼亞-烏格拉語系②。百科全書中“辛梅里亞”這個條目的結束語並不令人欣慰:“在強大鄰國後來的領土分割中,這個年輕的國家很快就被從地圖上抹去了;當地的土著民族被驅逐;辛梅里亞語言與文化也未得到發展。”

    你急於要找到女讀者,要問問她,看她那本書是否與你這冊一樣,要把你的想法和你收集到的情況告訴她……你在你的日記本里查找她的電話號碼:你們認識時,你曾把她的電話號碼記在她的姓名旁。“喂,是柳德米拉嗎?您發現這本小説是另外一本,至少我這本……”

    電話線那邊傳來的聲音很生硬,而且還帶着譏諷。“不,我不是柳德米拉。我是她姐姐羅塔裏婭(是呀,她對你説過:‘如果不是我接,就是我姐姐接’)。柳德米拉不在。什麼?你説什麼?”

    “沒什麼,是跟她説小説的事……沒關係,我以後再打電話……”

    “小説?柳德米拉眼前老是捧本小説。小説作者是誰?”

    “嗯,也許她也在看那本波蘭小説,要跟她交流心得,是巴扎克巴爾。”

    “波蘭作家怎麼了?”

    “嗯,我覺得他不錯……”

    不,你沒聽懂她的話。羅塔裏婭想知道的是,這個作者怎樣對待各種當代思想傾向和必須解決的問題。為了便於你回答這個問題,她列舉了許多著名作家的名字,讓你從中挑出一個與這個作家的立場相同的來。

    你又感到驚詫,像裁紙刀裁出兩張白頁時那樣。“確切地説,我很難告訴您。我甚至還不確知這本小説的名稱與作者呢。讓柳德米拉告訴您吧,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柳德米拉一本小説接一本小説地看,從來不會發現問題。我覺得她是在浪費時間,您沒有這個印象嗎?”

    只要你開口跟她討論這個問題,她就不會放過你。喏,她邀請你去參加大學生的討論會,在那些討論會上,他們要用“意識與無意識的編碼”來分析各種書籍,並把性愛、階級與佔統治地位的文化強加給人們的各種禁忌統統置之腦後。

    “柳德米拉也去參加討論會嗎?”

    不,柳德米拉好像不參與她姐姐的活動。羅塔裏婭希望你前去參加。

    你不願貿然行事,回答説:“我看吧,爭取去一下,但現在不能向您保證。您如果願意,請告訴您妹妹,説我打過電話……您如果不願意,那也沒關係,我會再打電話。十分感謝。”這麼説就行了,掛上電話吧!

    可是羅塔裏婭還纏着你不放,“你再打電話也白搭,這兒不是柳德米拉的家,是我的家。柳德米拉給她不太熟悉的人留我的電話號碼,她説要利用我使別人不能接近她……”

    你很難過,她的話彷彿給你潑了一瓢冷水:使你滿懷希望的這本小説中斷了;你原以為這個電話號碼是建立某種關係的開始,現在也被這個要考查你的羅塔裏婭切斷了……

    “啊,我明白了……對不起。”

    “喂?啊,您就是我在書店裏遇到的那位先生?”另一個聲音,她的聲音,接過了話筒。“對,我是柳德米拉,您的也是白頁?不出所料。這又是圈套。我現在看得來勁了,想知道蓬科、格里茨維的下文……”

    你太高興了,高興得不知説什麼好。你説:“茨維達……”

    “什麼?”

    “茨維達·奧茨卡特!我很想知道格里茨維與漢維達·奧茨卡特兩人怎麼樣了……您喜歡這本小説,是嗎?”

    你們都沉默了。然後柳德米拉的聲音慢騰騰地説,彷彿她想盡力表達一種説不清楚的感覺:“對,我很喜歡……但是,我覺得書中寫的東西不應該就是一切,不應該實實在在,應該有點捉摸不定,字裏行間還應有某種東西,我也説不清楚是什麼東西……”

    “對,我是這個意思,我也……”

    “當然我不是説這本小説裏缺乏某種神秘的成分……”

    “對,這裏是有個秘密,”你説,“我認為這個秘密是:這是一部辛梅里亞小説,對,是辛—梅—裏—亞,不是波蘭小説,作者和小説的名稱都不對。您沒聽懂?聽我告訴您。辛梅里亞,人口三十四萬,首都奧爾科,主要自然資源:泥炭及其副產品,瀝青化合物。不,不,小説中沒寫這些……”

    又是一段沉默,你和她都沉默不語。也許柳德米拉正用手捂住了送話器,在跟她姐姐商議呢。她肯定對辛梅里亞有自己的看法。誰知她們會商議出個什麼結果呢;你等着吧。

    “喂,柳德米拉……”

    “喂。”

    你的聲音越來越熱情,越來越有説服力,越來越咄咄逼人:“喂,柳德米拉,我要見見您,我們應該談談,談談這些情況,這些巧合和這些差錯。我想立即見到您,您住在什麼地方,您認為我們在哪裏見面方便,我立刻就到那裏去。”

    她卻依然平靜地回答説:“我認識在大學裏教辛梅里亞文學的一位教授。我們可以去向他請教。請您等一下,我先給他打個電話,看他什麼時候能接待我們。”

    到大學裏去。柳德米拉已通報烏齊-圖齊教授説,你們將在他的研究室裏拜訪他。打電話時這位教授顯得非常高興,願為對辛梅里亞作家感興趣的人效勞。

    你本想事先與柳德米拉在什麼地方會面,例如到她家接她,然後陪她一起上大學去。你在電話裏向她提過這個建議,但她不願意,説不必麻煩你,説她屆時早已在大學裏忙其他事呢。你強調説你不熟悉大學裏的情況,怕在大學裏迷了路,是不是最好提前一刻鐘在哪家咖啡館裏會面呢?她還是不同意,説直接在“波迪尼亞-烏格拉語”研究室那裏見面,説那個地方誰都知道,只要詢問一下就能找到。這樣你算明白了,柳德米拉外表雖然温柔,卻喜歡操縱局勢,自己決定一切;你只好順從她。

    你準時來到大學門口,穿過台階上坐着的男男女女年輕學生,昏頭昏腦地在大學樓內找尋你要去的地方。這裏嚴肅的牆壁上到處是大學生們留下的超大字跡和微型圖畫,就像我們的祖先穴居時代在冰涼的穴壁上留下的遺蹟。那時他們為了掌握洞穴,熟悉洞穴,把洞穴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變成內心世界的一部分,感覺有必要在穴壁上去寫與刻畫。男讀者啊,我對你瞭解得太少了,不知你在一所大學內走起路來是信心十足呢,還是由於你過去受到的傷害或做出的選擇,使你多情的或明智的心靈覺得這幫大學師生簡直像一羣惡魔。簡單説吧,你要尋找的研究室誰也不知道,他們從地下室一直把你支使到五樓,每敲開一扇門都説你找錯了。你退回來,覺得暈頭轉向,如同這本小説中的白頁使你茫然不解,找不到出路一樣。

    這時一位穿着長毛衣的青年無精打采地走過來。他一看到你,便用食指指着你説:“你等柳德米拉!”

    “您怎麼知道?”

    “我看出來的,我一眼就看出來了。”

    “是柳德米拉讓您來的?”

    “不是。我一天到晚到處轉悠;這裏看看,那裏看看;這裏聽到看到一件事,那裏聽到看到一件事,我很自然地就把這些事情聯繫起來了。”

    “您也知道我來找誰?”

    “如果你願意,我陪你去找烏齊-圖齊。柳德米拉或許早已在那裏了,或許要遲到一會兒。”

    這位性格外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青年叫伊爾內里奧。你跟他講話可以用“你”來稱呼他,因為他跟你談話已經使用“你”這個代詞了。“你是烏齊-圖齊教授的學生?”

    “我誰的學生也不是。我知道他的研究室在哪裏,因為我常去那裏找柳德米拉。”

    “那麼説,柳德米拉經常去那個地方學習?”

    “不是。柳德米拉是找個地方躲起來。”

    “躲誰?”

    “嘿,躲所有的人唄。”

    伊爾內里奧的回答老是有點含糊其詞,他給你的印象是柳德米拉好像在躲避她的姐姐。假若她沒有準時到達約會的地點,那是因為她要避免在走廊裏碰上羅塔裏婭。羅塔裏婭這時要在這附近參加討論會。

    可你覺得,她們姐妹之間並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不和睦,例如電話機就是個例外。你應該讓這個伊爾內里奧多講話,看他是否通曉一切。

    “你呢,你是支持柳德米拉呢,還是支持羅塔裏啞?”

    “當然是支持柳德米拉,不過,我和羅塔裏婭也談得來。”

    “她不反對你看的那些書?”

    “我?我不看書!”伊爾內里奧説。

    “你不看書看什麼?”

    “什麼也不看。我已經非常習慣不看書了,就是拿本書放到我的面前我也不看。要做到這點不容易啊:從小大人們就教我們看書,我們一輩子都要做他們放到我們面前的圖書的奴隸。開始的時候,要我不去看這些書還有點不習慣呢,但是現在我非常習慣了。這裏有個訣竅,就是不要拒絕看書寫的文字,要使勁看,直到看不見它們為止。”

    伊爾內里奧有雙明亮而機靈的大眼珠,猶如生長在森林之中以狩獵與採摘野果為生的人們,不論什麼東西也逃不過他們那雙鋭利的眼睛。

    “那麼你上大學來幹什麼呢,能告訴我嗎?”

    “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大學來呢?這裏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可以與他們結交,與他們交談。我到這裏來就是為了結交朋友,別人來這裏幹什麼我不知道。”

    你盡力想像,我們這個上下左右到處都密密麻麻充滿了文字的世界,在一個學會了不讀不看的人眼裏可能是什麼模樣。同時你也思考着一個女讀者與一個非讀者之間可能存在什麼關係。突然你悟出了這個道理:正是他們之間的差距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你對伊爾內里奧的忌妒之心油然而生。

    你多麼想再問問伊爾內里奧啊,可惜你們已沿着一個狹窄的樓梯來到一扇低矮的門前,門上寫着“波迪尼亞-烏格拉語言文學研究室”。伊爾內里奧用力敲敲門,跟你説了聲“再見”就走開了。

    小門吱吱呀呀地開了道小縫。門框上的石灰漿,穿着羊皮服裝探出頭來的人戴的那頂帽子,這一切都告訴你,這個研究室因維修已經關閉,這裏只有這個粉刷工或者是清潔工。

    “烏齊-圖齊教授在嗎?”

    你覺得帽檐下面這雙眼睛的眼神不可能是個粉刷工人的眼神,因為這雙眼睛彷彿是要飛越絕壁的人的眼睛:想着彼岸,凝視前方,既不向下看亦不向兩側看。

    “您是?”你問,但你已經明白了,他就是那位教授,不可能是別人。

    這位瘦小的老人並不開大門縫。“您找誰?”

    “對不起,請問……我們打電話給您……柳德米拉小姐……柳德米拉小姐在這裏嗎?”

    “這裏沒有叫柳德米拉的小姐……”教授説。他退後一步,指着濺滿灰漿的書架上密密麻麻擺放着的圖書扉頁或書脊上的名稱與作者姓名,問道:“您為什麼上我這裏來找她?”

    你想起伊爾內里奧告訴你的話,説這裏是柳德米拉藏身的地方,而烏齊-圖齊手指這彈丸之地卻彷彿告訴你説:“您自己找吧,如果您認為她在這裏的話。”他好像在為自己辯解,以解除你對他窩藏柳德米拉之惑疑。

    “我們本來應該一起來的。”你解釋説。

    “那麼您為什麼沒同她一起來呢?”烏齊-圖齊説。他這句話雖然合乎邏輯,但他的語氣卻表明他存有戒心。

    “她一會就……”你向他保證説,但你的語氣卻像發問,彷彿你要烏齊-圖齊向你證實柳德米拉常常上這裏來,彷彿你對她一無所知,而他對她卻十分了解。“教授,您認識柳德米拉,對嗎?”

    “認識……您為什麼要問我……您想知道什麼……”他不耐煩地説。“您對辛梅里亞文學感興趣,還是……”他好像想説:“還是對柳德米拉感興趣?”但未説出口。你如果誠實的話,應該回答他説,你現在也搞不清楚是對辛梅里亞小説感興趣呢,還是對本書的女讀者感興趣。這位教授聽到柳德米拉的名字如此反感,加上伊爾內里奧講的那些話,這一切都給女讀者的身上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你對她產生了難以抑制的好奇心,猶如你閲讀這本小説時對茨維達·奧茨卡特產生的好奇心(現在你正在探索她的下文),以及你第一天閲讀另一本小説(後來你及時丟下了那本小説)時對馬爾內夫人產生的好奇心。現在你既要追求現實生活中的這個幻影,又要追求小説中虛構的那兩個幻影。

    “我想……我們想請教您,有沒有一位辛梅里亞作家寫過……”

    “請坐。”教授説。他突然平靜下來,或者更確切地説,他終於擺脱了這些偶然的、短暫的煩惱,重新回到了他那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

    這個房間很窄小,牆邊都擺滿了書架,還有個書架無處擺放,放在房間當中,把這斗室分成兩個面積相等的小間。教授的寫字枱放在一個小間裏,請你坐的那把椅子放在另一個小間裏,中間隔着這麼一個“屏風”,你們如想看見對方就得伸長脖頸。

    “我們被安排在這間狹窄的樓梯間裏……大學在擴建,我們卻在壓縮……我們是那些活語言的‘灰姑娘’……假若辛梅里亞語還能算作活語言的話……不過,它的價值就在於此!”他感嘆説道,語氣堅定。但他的語氣很快又蔫了。“它既是一種現代語言,又是死的語言……它地位特殊,可誰也沒意識到這一點……”

    “您的學生不多?”你問。

    “您讓誰來學呀?您讓誰來懷戀這些辛梅里亞人呀?被排斥的語言中有些更有吸引力,像……巴斯克語③……布列塔尼語④……吉卜賽語⑤……大家都報名學這些專業……不是學習語言,誰也不想學習他們的語言……而是想尋找可供辯論的題目,探索一般原理,可與其他一般原理聯繫起來的一般原理。我的同事們也因勢取巧,把他們的課程美其名日‘威爾士社會學’⑥、‘奧克語心理語言學’⑦……改用辛梅里亞這個詞就不行了。”

    “為什麼呢?”

    “辛梅里亞人已經不存在了,好像地球把他們吞嚥下去了。”他搖晃着頭説,彷彿他要把耐心都集中到頭腦裏,然後再重複他那句百説不厭的話。

    “這是個死亡語言的死亡文學的已死亡的研究室。人們今天學習辛梅里亞語幹什麼呢?我第一個明白了這個道理,第一個這麼説:你們如果不想來就別來,就我個人來説這個研究室完全可以關閉。但是,如果來這裏是為了……不,這太過分了。”

    “為了幹什麼?”

    “什麼都幹。給我碰見了。一連幾個星期地誰也不上這裏來,待到有人來時,卻是為了幹那些……你們可以走得遠遠的,我對他們説,這些用死人語言寫的書能讓你們有什麼興趣呢?可他們故意要上這裏來,上波迪尼亞-烏格拉語研究室去,他們説,上烏齊-圖齊那裏去,就這樣把我夾在當間,迫使我看着他們,甚至使我與他們共同……”

    “共同幹什麼?”你追問道,心裏卻想着柳德米拉。她上這裏來,躲到這裏來,也許是與伊爾內里奧一起躲到這裏來,也許是與其他男人……

    “什麼都幹……也許這裏有某種東西吸引着他們,也許就是這種不死不活的狀態吸引着他們。他們感覺到了這種狀態,但不能理解它。他們上這裏來為所欲為,卻不報名學習這個專業,也不來上課,大家對辛梅里亞文學沒有興趣。辛梅里亞文學已被埋進這些書架上的圖書中了,猶如埋進墳墓中去了……”

    “我卻有興趣……我是來請教您,是否有本辛梅里亞小説,開頭是這樣的……不,最好還是立刻告訴您,小説的人物名叫格里茨維,茨維達,蓬科和布里格德;故事發生在庫吉瓦,哦,也許這只是個農莊的名稱,後來好像移到了泊特克沃和阿格德岸邊。”

    “哦,有了!”教授高興得大叫起來,臉上的疑雲一掃而光,頓時放出了異彩。“毫無疑問,這是《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是本世紀初葉辛梅里亞最有希望的年輕詩人之一烏科·阿蒂留給我們的惟一一部小説……喏,就是這本!”他一個鯉魚跳龍門的動作,準確地跳到某個書架某一點附近,像老鷹撲小雞一樣抓出一本普普通通的綠皮書,然後拍拍上面的塵土。“這本小説從來沒有被翻譯成別的語言。要翻它困難太多了,沒人敢於問津。您聽這句:‘我正使信念指向……’不,聽這句:‘我漸漸使自己相信這個傳遞行為……’您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兩句話中動詞都表示反覆的動作……”

    你立即發現,這本小説與你已經開始閲讀的那本小説完全是兩回事,只是一些人名地名相同。這事非常奇怪,但你並不去深究,因為烏齊-圖齊緩慢的即席翻譯漸漸勾畫出了那個故事的梗概,他對動詞時態詳盡的解釋則使那個故事廣泛展開。

    ①作者在這一章中提到的辛梅里亞,完全是虛構的一個國家,因此與之有關的歷史、地理、語言、文化等都是虛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辛梅里安人,公元前八世紀以前居住在高加索和亞速海以北地區,後來在斯基泰人驅趕下進入安納托利亞。公元前七世紀在民族征服戰爭中被呂底亞國王阿利亞德擊潰,這個民族就不復存在了。可見古代辛梅里安人與作者虛構的國家辛梅里亞毫無關係。荷馬在他的詩歌中亦曾提到過辛梅里亞人,是否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辛梅里安人,無法考證。但荷馬使用過的“辛梅里亞人”、“辛梅里亞的”這些詞卻被當做“奧秘”、“神秘”的同義詞至今使用着。因此,作者虛構的這個國家,可能與這個意義有聯繫。

    ②這是作者虛構的一個語系,事實上並不存在。

    ③巴斯克語是巴斯克人的語言。巴斯克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的比利牛斯山西部地區,至今保存着他們古老的民族服裝、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有強烈的民族獨立與自治的要求。

    ④布列塔尼語通行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專家們認為它是英語的一種方言,非常接近威爾士語。布列塔尼語形成的歷史原因是:公元五、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英國南部,將部分英國居民遷到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區。這些英國居民操着英語,又受當地操法語的居民的影響,漸漸形成了這種布列塔尼語。但是,現在法國政府並不鼓勵使用布列塔尼語,操這種語言的人數日趨減少。

    ⑤吉卜賽人原是居住在印度北部的居民,公元十世紀時開始外遷,到處流浪,現在幾乎遍佈世界各地。吉卜賽語屬印歐語系新印度語族,但吉卜賽人現在主要是講所在國的語言,這種統一的吉卜賽語現狀如何不得而知。

    ⑥威爾士從十三世紀被英格蘭統治者征服後,一直努力保持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爭取民族獨立。

    ⑦奧克語亦稱朗格多克語。朗格多克是法國南部的舊省,位於西班牙與意大利之間,羅馬帝國時期曾是連接兩地的主要陸上通道,受羅馬文化影響很大。流行的語言為奧克語,與拉丁語關係十分密切。直到十至十二世紀該地區的文化發展都與這種語言和羅馬的影響有關。十二世紀以後摩尼教異端控制了這個地區,羅馬教皇組織對它進行討伐,隨後法國北部軍隊又入侵該地區,朗格多克地區從此失去了政治獨立。但是,奧克語的文化傳統至今仍舊存在。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