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山xx道上,前後無人,趕上途中下雨。先是小雨,由它落到臉上,倒也舒服。繼而越下越大,我只好一路小跑,頭髮衣服都淋濕了,見路邊上方有個巖穴,趕緊爬了上去,裏面竟堆了許多劈好的木柴。這洞頂頗高,一角斜伸過去,裏面透出一道光線。從粗粗鑿成的石級上去,有一個石頭砌的灶台,上面擱一口鐵鍋,那光線是從灶台斜上方的一條巖縫中射進來的。
我轉身,後面有用木頭草草釘就的一張牀,鋪蓋捲起,坐着個道士,正在看書。我不免詫異,也沒敢打擾他,只是望着巖縫間不停抖動的灰白的雨線。雨下得肯定很大,我一時走不了。
"不要緊的,這裏歇着好了,"倒是他先説話,放下了手中的書卷。
他蓄着垂到肩頭的長髮,穿一身寬大的灰衣灰褲,年紀看來大約三十歲上下。
"你是這山裏的道土?"我問。
"還不是。我替道觀打柴,"他回答道。
他鋪上封面展開的是本《小説月刊》。
"你對這也感興趣?"我問。"看着混時光,"他不經意説,"你身上都濕了,先擦一擦。"説着,從灶鍋裏打了一盆熱水,遞給我一塊毛巾。
我謝了他,乾脆脱光膀子,擦洗了一遍,舒服多了。
"這真是個好去處!"我説着在他對面的一段木頭上坐下。"你住在這洞裏?"
他説他就是這山底下村子裏的人,但他厭惡他們,他兄嫂、鄉鄰和鄉里的幹部。
"人人都看重錢,人與人之間都只講利害,"他説,"我同他們已經沒關係了。"
"那你就打柴為生?"
"我出家快一年了,只是他們還沒有正式收留我。"
"為什麼?"
"老道長要看我是不是心誠,有沒有恆心。"
"那他會收下你嗎?"
"會的。"
這就是説他堅信他自己心誠。
"你一個人長年這樣在山洞裏住着不苦悶嗎?"
我望了望那本文學刊物,又問。
"比我在村裏要清靜自在得多,"他平心靜氣回答我,並不覺得我有意攪擾他。"我每天還做功課,"他補充道。
"請問,都做些什麼功課?"
他從被子底下摸出一本石印的《玄門日課》。
"這雨天做不了事,才看看小説,"他看見我總注視他擱在鋪上的那本期刊,又解釋道。
"這些小説對你做的功課有沒有妨礙?"我還是有些好奇,想知道個究竟。
"咳,這講的都是世俗男女的事,"他一笑了之。他説他上過高中,也學了點文學,閒來無事,看點書,"其實,人生都是那麼回事。"
我不便再問他是否娶過妻,不好打聽出家人的隱私。雨聲沙沙,單調卻又令人適意。
我不宜再打擾他,同他都靜坐着,有很長一段光景,坐忘在雨聲中。
我不清楚雨聲什麼時候停歇的。等我發現雨停了,起身道謝告別時,他説:
"不用謝了,都是一種機緣。"
這在青城山。
我後來在團江的江心洲上的一座石塔前,還見到了一位僧人,光着頭顱,穿的一件硃紅的袈裟,在佛塔前先合掌,然後跪下叩頭,遊人都圍住觀看。他不慌不忙,禮拜完畢,脱下法衣,裝進個黑色人造革的提包裏,提把手柄彎曲可以當枴杖用的雨傘,轉身就走。我尾隨他,走了段路,離開了剛才圍觀他禮拜的遊人,上前問道:
"這位師父,我能請你喝杯茶嗎?我想向你請教些佛法。"
他沉吟了一下,便答應了。
他面目清瘦,人很精神,看上去也只有五十多歲,扎着褲腿,腳步輕捷,我快步跟上他,問:
"師父看樣子要出門遠行?"
"先去江西訪幾位老僧,然後還要去好些地方。"
"我也是個遊離的人,不過不像師父這樣堅誠,心中有神聖的目的,"我需要找話同他説。"真正的行者本無目的可言,沒有目的才是無上的行者。""師父是此地人?此行是告別故鄉,不打算再回來了?"我又問。
"出家人四海為家,本無所謂故鄉。"
説得我一時無話。我請他進了園林裏一間茶座,揀了一角稍許安靜處坐下。我請教了他的法號,交換了自己的姓名,然後有些猶疑。
"你想知道什麼儘管問好了,出家人無不可對人言,"倒是他先説了。
我便單刀直入:"我想問問師父為什麼出家?如果沒妨礙的話。"
他微微一笑,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葉,呷了一口。望着我説:
"你怕也非同一般旅遊,有點什麼任務在身?"
"當然不是要做什麼調查,只是見你這位師父一身輕快,有些羨慕。我雖然沒有什麼固定的目的,卻總也放木下。"
"放不下什麼?"他依然面帶微笑。
"放不下這人世間。"説完,兩人便都哈哈笑了起來。
"這人世説放下,也就放下了。"他來得爽快。
"其實也是,"我點點頭,"不過我想知道師父是怎麼放下的?"
他便毫不閃爍,果然説出了他一番經歷。
他説他早年十六歲還在讀中學的時候,便離家出走,參加了革命,上山打了一年的遊擊。十七歲隨大軍進入城市,接管了一家銀行,本來滿可以當個領導,他卻一個勁要求上醫學院讀書。畢業後分配到市衞生局當幹部,他還堅持要做醫生。之後,他頂撞了他醫院的黨支部書記,被開除黨籍,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農村種田。鄉里成立公社醫院的時候他才弄去當了幾年醫生。其間,同個農村姑娘結了婚,一連生了三個孩子。那知道他竟然又想信奉天主,聽説有位梵蒂岡的紅衣主教到了廣州,他於是專程去廣州想找他請教天主教的真諦。結果不僅沒有見到這位主教,反而背上個裏通外國的嫌疑,這嫌疑也就成了他的罪名,又從公社醫院裏除了名,只好自學中醫,混同於江湖郎中,謀口飯吃。一日,他幡然醒悟,天主遠在西方不可求,不如皈依佛祖,乾脆家也不要了,從此出家當了和尚。説完便哈哈一笑。
"你還懷念你的家人嗎?"我問。
他們都能自食其力。"
"你對他們就沒有一點掛牽?"
"佛門中人沒有掛牽,也沒有怨恨。"
"那麼他們恨你嗎?"
他説他也不願過問,只是他進寺廟已經好多年了,他大兒子來看過他一次,告訴他右派分子和裏通外國的案子都已平反,他現在回去可以享受老幹部和老革命的待遇,會重新安排他的工作,還要補發他一大筆多年來未發給他的工資。他説他分文不要,他們儘可以拿去分了,算是他修行的因果,他們也不枉做他妻兒一場,之後則再也不要來了。此後,他們也就無從知道他的行蹤。
"你現在沿途靠化緣維生?"
他説人心已經變壞了,化緣還不如討飯,化緣是什麼也化不到。他主要靠行醫,行醫時都穿上便服,他不願損害佛門的形象。"佛門中允許這種變通?"我問。"佛在你心中。"
我相信他已經從內心種種煩惱中得以解脱,面色一片和平。他行將遠去,甚至為此歡欣。
我問他沿途怎麼投宿?他説是凡有寺廟的地方,只要示出度牒,這佛門中人的通行證,都可以接待。但如今各地的條件都差,僧人不多,自己勞動養活自己,一般不容掛單長住,因為沒有人供養,大的寺廟才得一點政府的接濟,也微乎其微。他自然也不願意加重別人的負擔。他説他是個行者,已經去過許多名山,自覺身體尚好,還可以徒步作萬里行。
"可以看一看這度牒嗎?"我想這比我的證件似乎還更管用。
"這不是什麼秘密,佛門並不神秘,向每一個人隨時敞開。"
他從懷裏掏出一大張摺疊起來的棉紙,首端油墨印的盤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如來,蓋着個偌大的硃紅方印,寫上他剃度受戒的師父的法名,以及他在佛門中的學業和品位,他已經到了主法,可以講經和主持佛事。
"沒準有一天我也追隨你去,"我説不清是不是在開玩笑。
"那就有緣了,"他倒挺認真,説着便起身,合掌同我告別了。
他行走很快,我尾隨了他一陣,轉眼他競飄然消失在往來的遊人之中,我明白我自己凡根尚未斷。
之後,我在天台山下的國清寺前,那座隋代的舍利塔前,研讀上面的碑文的時候,還無意中聽到這一場談話。
"還是跟我回去吧,"從磚牆的另一面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
"不,你走吧。"也是一個男人的聲音,不過聽來比較明亮。
"不看在我面上,也想想你媽。"
"你就對她説,我過得滿好。"
"是你媽要我來的,她病了。"
"什麼病?"
"她總叫胸口疼。"
做兒子的不出聲了。
"你媽叫我給你帶了雙鞋。"
"我有鞋穿。"
"是你一直想買的那種運動鞋,打籃球穿的。"
"這好貴呀,買這鞋做什麼?"
"你穿上試試看。"
"我不打籃球了,這裏穿不上。你還是帶回去吧,這裏沒人穿這鞋。"早晨,林子裏鳥叫得挺歡。一片麻雀的卿卿喳喳聲中,單有一隻畫眉唱得非常婉轉,可是被近處的白果樹的濃密的葉子擋住,看不見在哪個枝頭。又有幾隻喜鵲飛來了,不停蛞噪,磚塔那邊長時間沉默。我以為他們走了,轉了過去,見這後生正仰着頭,在望鳥叫,剃得發育的頭皮上還沒有香眼,他穿的一身僧人的短打衣衫,眉目清秀,面色紅潤,不像長期齋戒的和尚那種焦黃的臉色。他父親也還年壯,顯然是個農民,手裏拎着那雙剛從鞋盒子裏拿出來的白底紅藍線條的高幫子的新球鞋,吭着個頭,我估猜沒準又是個強迫兒子成親的老子。這小夥子會不會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