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華人文學 > 《于丹論語感悟》在線閱讀 > 仁愛之道(2)

仁愛之道(2)

    美國康乃爾大學,做過一個試驗,把反應極其敏捷的青蛙,扔在一個滾油的鍋裡。這個青蛙敏捷到,啪一跳,能從油鍋裡迅速跳出來逃生,居然可以不被燙死。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鍋裡,鍋裡盛滿冷水,然後在鍋底下加溫,逐漸逐漸加溫,這個青蛙在鍋裡待著,毫無知覺,等到變成一鍋熱水時,青蛙已經渾身癱軟,沒有什麼行動能力了。最後,這隻青蛙就被燙死在這鍋開水裡。

    這是一個什麼實驗呢?就是人的敏,不光反映在瞬間的應變上,還反映在防微杜漸上,對整個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敏,不光反映在瞬間的應變上,還反映在防微杜漸上。能夠一生保持這樣一種態度的人,敏則有功,他能建功立業。

    第五點,叫做惠。孔子說,惠則足以使人。一個團隊領導,有慈惠之心,面對你所有的下屬,你才有足夠的資格去使用得動別人。

    在精神價值上,要不斷地肯定下屬,在物質利益上,能與他們分享,那麼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夠用得動人。有時候,有這樣一種心態,就能得到一個團隊的真正敬重和尊重,這就是惠則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帶動起這個團隊。

    孔子說的,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如果都做到的話,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難嗎?它有的時候,就是一種行為方式,而這種行為方式,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一些改變。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有了仁愛,你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個人有了仁愛,並不是做好好先生,而是他去真正分出來什麼是真正的好人,什麼是真正的惡人。他心中的是非判斷,其實是明確的。

    孔子說過,鄉原,德之賊也。什麼叫鄉原?就是指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你覺得這種人好嗎?孔子說,這才是德之賊。你經常和稀泥,沒有是非標準,會縱容不好事情的發生。不要以為孔子提倡忠恕之道,提倡寬容善良,就毫無節制。真正的仁愛,一定是有準則的。真正的仁愛,一定是能夠是非恩怨都在眼前分明的。所以,疾惡如仇的人,才是心中有大仁愛的人,有是有非,就叫能好人,能惡人。有仁愛在心的人,不會被表面現象所矇蔽,他是讓人格性命可以建設擴大氣象的一個根本依託。那麼,這樣的東西是怎麼得來的呢?

    儒家的經典,有這樣一個道理,它既給你一個遼闊境界,同時也給你一條達到境界的可行之路。一切都在點滴之中,《論語》它是課堂筆記,它有很多問答,它把學生的迷惑都呈現出來了。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樊遲跟著老師遊於舞雩臺下,大家聊著如何提升道德修養,樊遲問老師三件事,第一是崇德,一個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境界?第二叫修慝,一個人如何改正自己的邪惡之心?第三件叫辨惑,給我一雙惠眼,如何去偽存真?於迷惑之中有所分辨。這三件事很難,老師感慨地說,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一個人遇到任何一件事,都好好地先去做,把它做到位,做徹底,做完美,然後再去計較名譽,報酬,這叫先事而後得。所有的事你都先盡心去做好,然後再想你的所得,這樣不就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了嗎?

    孔子又提出第二個,修慝,怎麼改正自己的缺點呢?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你自己認認真真地把那些缺點改了,在改的過程中,就看著自個兒,別老看著別人的毛病,別指指點點說他還不如我,領導一批評,總有人在那兒比,憑什麼處分我呀?誰誰誰還不如我呢。孔子說你先別看他的不好,你先改正自己。這就叫見賢思齊,見不賢要內自省。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不就是修慝,不就改正自己了嗎?

    第三點,辨惑。人為什麼會迷惑?這跟人一時火起,喪失理性有關係。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他沒有告訴怎麼辨惑,先告訴你:什麼是惑?就是人一時之憤,突然火冒三丈。這個時候,人是沒有理性而言的。他連自個兒都忘了,忘其身。就為一個誤會,他會大打出手,連性命都不要。按民間說法,這叫昏了頭,迷了竅。他就不想想自己家裡,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這不僅忘其身,而且還會連累到他的親人,這還不是迷惑嗎?人如果心裡一直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就不至於出現這種衝動。

    你看孔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用平時做人的道理,來回答學生的提問,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告訴你怎樣去修養一個君子之德。孔子不僅是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個仁愛的實踐者。

    孔子生活的年代,畢竟是在兩千多年前,而當今社會是一個充分張揚個性的時代,現代人的價值判斷,也在發生變化。那麼,孔子的仁愛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又會帶來什麼樣的人生啟示呢?最終,它會給我們帶來一種生命的狀態。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點點滴滴的穿越,自己的評價都是我在什麼樣的狀態之中,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是那種從書齋到辦公室,看起來擔當天下,永遠鐵青著臉,穿著職業裝的人。內心真正有仁愛的人,一定有他的親人,有他的朋友。他熱愛山川河流,熱愛四時風物,熱愛跟別人在一起的歡樂時光,而他那種柔軟的情懷,可以無所不在,去感染所有的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仁愛。仁愛是一種態度的流露。在流光陶冶下,人人都難免感傷,如李白所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我們總是這樣迎來送往,活在流光之中,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呢?

    孔子有一句話,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我們這一輩子,總要選擇做點事,但這裡面有三個不同的層次,看看你在哪個層次上。首先是知之者,對你的職業,行業,你有了解,這容易,現在去讀一個專業,拿一個文憑,考一個資格證,這都叫知之者。這是第一級。

    比這高一個層次的是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熱愛它,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願意廢寢忘食把自己,連工作之外的休閒時間,都投入進去。這樣的人固然在這個事業中,可以完整地去實現自己,但是,這種生命未免沉重。你可能會忘記這個世界的風花雪月,你可以犧牲很多跟家人閒度的流光,就是因為你好知。但是,這個境界,也不是最高的,最高境界叫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樣一個事業投入的過程中,你感受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歡樂。在這裡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這個過程,不僅創造事業,而且創造自己。在點點滴滴之間,每天你能感受到,世界對你的一種善意,你那種歡騰之心,會把你帶到一個愉悅的境界之中。

    其實,仁愛者永遠不是我們總要去殺身成仁,那是指極端狀況下。

    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苦難不來臨的時候,人沒有必要刻意去尋找。但是當苦難來臨的時候,人心可以坦然不畏懼。我們在常態的生活裡,仁愛之心就是讓我們保有這樣一種跟世界的關係,既不是完全的對抗,也不是完全的妥協,而是用自己的態度跟世界生成一種融洽。仁愛之心就是用自己的態度跟世界生成一種融洽。

    同樣的一鍋沸水,投進去三樣東西,會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扔進一個生雞蛋,雞蛋是流質的,煮啊煮啊,最後生雞蛋,變成堅硬的熟雞蛋了。這是一種狀態,柔軟的人心被世界磨礪了,最後變得遲鈍,毫無知覺。

    扔進一個堅硬的胡蘿蔔,煮啊煮啊,最後撈出來的是軟塌塌的,這是第二種態度。人心原來是剛強的,是青澀的,有夢想的,最後妥協了,失去了自我。

    第三種,你投入的是茶葉,茶葉在滾水中煮啊煮啊,最後水也不是水了,幹茶葉也不是茶葉了,而成了一鍋茶水。你跟世界之間生成一種全新的價值。

    什麼是仁愛?仁愛就是改變我們的生命狀態,以一種歡樂和信念,去面對世界,在世界跟自我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需要為社會,為國家去承擔使命的時候,臨大節而不虧,而在生活常態中保持我們的歡愉。這樣的態度,我想每個人都能做到。

    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愛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我希望這一句話,是孔子越過兩千年流光,說給我們每一個子孫後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們每一顆心對自己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當你真正信任了這件事的時候,仁愛就在這一刻,來到我們的生命之中,我們被仁愛充滿,我們跟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好。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