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是餘秋雨的又一本散文集。該書1995年8月在台灣出版。後因全國各省市的書市上出現了大批盜版本,作者迫於無奈,於1998年9月交由文匯出版社出版了這本大陸版的《山居筆記》。本文為該書的序。有刪節。
不知道這算是屈服還是抗爭,我終於被盜版者們逼得走投無路,多年堅守潰於一旦,不得不出版《山居筆記》大陸版的“正本”了。
我已經聽到他們的冷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自己辛辛苦苦寫的書,卻要在盜版者的逼迫下才交付出版,這是一個讓人聽不懂的故事。兩位略知內情的前輩學者對我説:“你的這些經歷是一個特殊時期的文化現象,過去不會發生,今後難於理解,別處無法想象,有記述下來的數據價值。”
有沒有數據價值不知道,但是買我書的讀者有權利知道一點事情的來龍去脈,我也有責任向他們作一個交代。
一、説來話長
説來話長,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是1988年年初交付給一家地方出版社的,到1992年終於改由上海出版,難產了整整四年。
出版此書後一路暢銷。暢銷三個月後開始有第一種盜版本,後來盜版本源源不斷,平裝精裝都有。前年(1996年)夏天去新疆喀什,當地讀者要我簽名的《文化苦旅》居然有十分之九是盜版,去年到中國科技大學演講,要我簽名的書中盜版本仍高達二分之一以上。
經常有消息傳來,盜版《文化苦旅》的不法書商在湖南、山東、河南、廣東等地被查處,消息是確實的,有報道為證,但從來沒有哪個機關來通知我查處的結果。有幾個專家告訴我,一個不法書商甘冒牢獄之災而盜印一本書,必須有一個極為可觀的印數。這本書被盜印了多少,很難估計了。
盜版本雖然各式各樣,但錯別字連篇卻是共同的。我幾乎每天都要收到受盜版本之害的讀者來信,他們多數不知道買到的是盜版本,只抱怨出版社校對不認真,有不少讀者還寄來了厚厚的勘誤表,希望能助我一臂之力。有些讀者看出了是盜版本,來信責問出版社為什麼不多印一點。
我打電話問出版社,正本已經印了多少了,答曰三十餘萬冊。我突然想起,這本書印了這麼多年還沒有簽訂過出版合同,當初領取過一次性的字數稿酬,大體上正好與我購買此書送人的款項持平。能否以版税計?惴惴不安地去信商量,出版社轉達過來的意見是:“以前的算了,以後再印可計版税。如同意這樣簽約,可給一點獎勵。”我猶疑了一會兒,也就點頭了。
還有沒有“以後再印”的機會?我不知道,看到的是書市間永遠在“再印”的盜版本。偶爾也停步翻翻,發現近一二年《文化苦旅》的盜版本在印刷質量上有很大提高,有時書商見我看得仔細就大力推薦,我會支支吾吾地説這可能是盜版本,這一説不要緊,幾乎每次都引起書商的勃然大怒。對於街市間的橫蠻人我歷來是毫無辦法的,他們的訓斥引來了很多圍觀的路人,大家很可能以為我是一個企圖偷書而被抓住的人,我不知如何辯説,只能紅着臉快速離開,背後的書商還在吼叫:“盜版?你才盜呢!買不起書,別到這兒來起膩!”
二、深夜電話
我不知道怎麼辦,曾問過一位年長的幹部,這位幹部哈哈一笑,拍着我的肩安慰我:“好書嘛,多印一點怕什麼?”
綁來聽説河北某地有一個盜印《文化苦旅》的窩點,出版界的一位朋友曾經順便去查詢了一下,當地幹部説:“農民要脱貧,印一點既不反動也不色情的書,總不是什麼大問題吧?”
當然。人家比我更窘迫。
我周圍的朋友説得更達觀:“盜版,是在特殊時期普及文化的一條途徑,也是對僵硬的出版體制的一種衝擊,表面上惡,實質上善,你要看得宏觀一點。”
有一位朋友來信説:“書市間見尊着被大量盜版,可喜可賀!惟一的遺憾是錯別字太多,弟準備寫一篇雜文《盜亦有道》,勸他們今後校對得認真一點。”這篇雜文,不知道後來寫出來沒有。
想來想去,我只有低下頭來,繼續寫我的文章。新寫的文章以“山居筆記”的專欄方式在《收穫》雜誌連載。
其時,新一輪的散文熱已經興起,書肆間各種散文選本波湧浪迭,我也漸漸被各地的出版社包圍了。
他們趕了那麼遠的路找到我,大多還找了一位我熟悉的作家陪來,請我吃飯,好言好語,最後都掃興而歸。其中最對不起的是北京、天津、廣州、湖南、四川、陝西的一些出版社,派來的編輯都是素質很高的文化人,我至今還常常記起那些親切儒雅而最終失望的面影。我拒絕的理由很簡單:“我寫的散文不多,選來選去會損害讀者。”他們反駁的理由更簡單:“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盜版本?因為還有很多讀者買不到你的書。”針對我的顧慮,他們規勸説:“你怎麼知道所有的讀者會買你的一切選本?凡選本都會有重複篇目,到了具體讀者那裏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不能説他們沒有道理。説來説去,我終於同意家鄉出版社選一本老家存檔式的《秋雨散文》,東北的“布老虎叢書”編一本專題文集《文明的碎片》,這兩本書既選了《文化苦旅》中的一些篇目,也選了正在連載的“山居筆記”專欄中已發表的一些篇目,後者還選了我的一些雜文、講演和答記者問。
誰能料到,這兩本書剛出版,又遇到大量盜版。據“布老虎叢書”的總策劃安波舜先生告訴我,《文明的碎片》的盜版本製作相當精良。
而《秋雨散文》的盜版本則連我自己也分辨不出,曾與妻子購了一大批送人,後來見到報紙上有一篇專談識別真偽《秋雨散文》訣竅的書,才知道我本人送出去的也全是盜版本。這真是莫大的諷刺了,出版家為遏制盜版而採取的措施,居然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盜版。盜版者為什麼如此強大呢?
就在這時,我收到河南省一位大學生的來信,他説他新近買了一本《文明的碎片》,發現其中有些文章選自《文化苦旅》,這對他來説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重複。拿着這封信我苦惱了很久,心想果不其然,確實有一批讀者見了我的書每本都買。即便別人對不起我,我卻不能對不起讀者。反正朋友們誰都知道,我在出版書籍的經濟收效上永遠鬧着難於置信的笑話,那就不應該再把這些笑話讓讀者分擔。
我終於作出兩項決定:一,與出版社商量,立即拆版停印《文明的碎片》,由我承擔損失;二,既然《秋雨散文》中已收了《山居筆記》中的不少篇目,不再在大陸出版《山居筆記》。
第一項決定幾經商議獲得了出版社的同意。安波舜先生説,儘管《文明的碎片》仍是最暢銷的書籍之一,但出版社願意與我一起為讀者着想,立即拆版停印,這讓我十分感動。但是,第二項決定遇到了麻煩。
懊幾家出版社都提出要以優惠的條件出版《山居筆記》,但反正我不鬆口,他們也只好作罷。這中間,有幾個暖昧的電話使我產生了警覺。我無法知道與我對話的主角是誰,只説是某位我認識的人的朋友,正在探索一種更靈活的出版渠道,以前也曾試着『操作”過我的書,只要我願意在《山居筆記》上合作,可以先付我一筆錢,而且以前對我造成的損失也可商量補給。
我大體知道他們是誰了,而且也聽説他們確實厲害。幾年前全國圖書交易會在武漢舉行,各地出版社和書店去的人員住在招待所裏,而他們則都包住在星級賓館。我的朋友王國偉先生曾去“微服私訪”,發現他們不僅財大氣粗,而且諳熟出版行情和媒體文化,連我這樣的人的寫作計劃都一清二楚。他們現在直接與我聯繫,大概一是因為《山居筆記》只是單篇連載而未曾出過大陸版正本,他們不能像往常那樣以冒充正本的方式欺騙書店;二是因為政府重視了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頗嚴,不如直接收買作者。
我回答:“我不能戲弄讀者。”他們的電話總是深夜來的,見我拒絕,總是客氣地勸我再想想,還説報酬很有彈性。
這樣的電話來了五六次,我不得不央求在電話局工作的讀者李明海先生幫我更換電話號碼。更換電話號碼還有其它一個原因:凌晨三四點鍾,我一再被騷擾電話吵醒,電話中照例先是一陣笑聲,然後説有一幫年輕的哥們在綠光咖啡屋等我聽音樂。綠光咖啡屋?我猛然想起,台灣出過一本書,叫做《到綠光咖啡屋聽巴赫讀餘秋雨》。看來這幫年輕的哥們知道有這本書。換了電話號碼才半個月,那個電話又打來了。他們真有本事。
三、北京友人
1995年8月,我偷偷地在台灣出版了《山居筆記》的直排繁體字本,因為海外沒有出過《秋雨散文》,不存在部分篇目重複的問題。之所以要“偷偷”,是怕大陸的盜版者們發現,因此連這個消息也嚴格保密。
但是,三個月後,11月17日的《人民日報》華東版發表了一則報道,台灣版《山居筆記》已名列海外華文書排行榜第二位,僅次於日本大江健三郎的《性的人》。我估計這則報道看到的人不會太多,但心情開始緊張起來。誰料事隔一個多月,《山居筆記》又獲得了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的第一名。此獎由於歷史原因和評委陣容,在國際間備受關注,而我又是第二次獲得此獎,因此成了一個掩蓋不住的新聞,1996年1月17日,北京《中華讀書報》在頭版以套紅標題發表了這個消息。《中華讀書報》影響不小,我想這次是瞞不過盜版集團了。
此後,我聽到深夜的電話鈴聲就有點抖抖索索。但很長時間過去了,居然沒有那種電話,我鬆了一口氣。不久有一位北京友人告訴我,他轉彎抹角地聽到一個傳聞,有一幫很想印行《山居筆記》的人見我態度僵硬,準備作一番“操作”,要我當心。
“無非像過去一樣盜版。但這次《山居筆記》連一個底本也沒有,那我就可以公開揭穿他們。”我説。
“你想得過於天真了。”這位朋友説,“我聽説他們準備花一二年時間組織人批判你的文章,讓大家對你嗤之以鼻,不相信還有人盜版你的書,而你也會在心煩意亂中失去招架之功到那時一切都好辦了。”
“可惜到那時盜版本也賣不掉了。”我笑道。
“不。中國讀者最喜歡買被批判的書,這一點那幫人最清楚。”
朋友神情嚴峻。
他的嚴峻引發了我的嚴峻,我説:“文化畢竟是文化,先貶值後傾銷的手段,在文化領域恐怕行不通吧?”
“也可能是以訛傳訛,我只是提醒一下,供你參考。”朋友有點不悦。
北京的朋友走後,報刊間對我的批評確實多起來了,但仔細一看,有的批評很講道理,根本不像是盜版者組織的,我也就安心地繼續走南闖北去進行文化考察了,不再在意。後來在旅途中經常聽各地朋友説,批評聲勢越來越猛。口氣也越來越激烈,而且還頻頻出現了與我的散文無關的種種批判,甚至涉及到了我以前的學術著作我的外語水平,我對電視的參與,我在某地的發言,有的報刊甚至公佈了我考察各地文化時“上級”補貼的旅費數字,有的報刊則反駁,説我根本沒有外出過,是拿着一本地圖寫的……終於北京有一家報紙在評選全年文化大事時,我被評為“被批評最多的文化人”。忘年之交黃宗江先生則來信調侃我:“罵餘秋雨,是當今文壇一大時髦。”散文家卞毓芳先生告訴我,他在一個座談會上剛剛提到我的名字,便聽到了一片“噓”聲。卞先生與我只是一面之識,説起我也只是就文論文,他覺得這種情景有點不可思議。
綁來我在報紙上讀到卞先生的一篇短文,説他經過了解,那些人『噓”我大多是因為我不接電話,架子大。他為我辯解,説老接電話就很難靜心寫作。
這件事我深感冤枉,因為我歷來是一聽到電話鈴聲就急速衝過去的,每每引得妻子叮囑:“慢一點,別摔着了。”只是我每年有半年多時間在外考察,接不到。但這倒又引起了我的一點警覺:什麼?又是電話?什麼人在頻頻給我打電話?知道號碼又不知道我外出,卻如此惱怒,顯然不是我的朋友,那他們是誰?
南北報刊上也漸漸出現了一些理論詞彙,例如一個署名王強的人寫道:
餘秋雨放棄了最起碼的學術理性,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情緒化生物。
他的“文化散文”,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對現代學術的一種嘲弄,是學術文化的一次倒退。
這無疑是對現代理性的反動。
區區幾篇散文,何至於此?
憊有更過火的。有一位先生在報刊上説,他曾寫文章批評過我對深圳文化的發言,而我則寫信給他傾訴難言苦衷,於是他乾脆把我的“雙重人格”揭露出來曝曝光。—這個設計要花些腦子,但設計者忘記了社會人心的急劇變化。即便這一切全是真的,今天的廣大讀者才不在乎哪座城市的不同文化觀點呢,他們注意的只有一點:人傢俬信中的“難言苦衷”,怎麼能夠拿到報紙上公佈?
就在這時,在自貢的魏明倫先生給我打來長途電話,用濃重的四川口音朗讀了一家刊物上的批判文章:“餘秋雨既然能在傳媒間紅起來,那麼也能讓他在傳媒間毀掉……”,讀到這裏,魏明倫先生突然中止,説:“下面還有更難聽的呢,不讀了,不讀了。”
接到這個電話不久,全國各省書市間就出現了大批盜版本《山居筆記》。
這個盜版本印製精緻,全部精裝,紙張、版式都十分考究,封面圖像採用台灣版,又用計算機作了仔細修整,大標題下特別註明“文化苦旅續篇”,裝幀方式也近似《文化苦旅》,連很多讀書界的朋友也誤認為是正版。不難看出,這是一批頗有文化素養的人籌劃的。
不僅有出版社的標號,而且還有條型碼。標號用的是“內蒙古文化出版社”,註明該社地址不在呼和浩特,而在海拉爾市,這是唯一使朋友們稍感疑惑的地方。很快證明,這個出版社的標號和條型碼都是盜用的。
但是,盜版集團的強大毋庸置疑,因為才短短幾天,全國各省的書市上都出現了這本書,與我有通信關係和沒有通信關係的讀者紛紛來信,有表示祝賀的,有質詢為什麼到如此邊遠的出版社去出書的,有抱怨錯別字多的,每天一大迭,家裏的電話也響個不停。我在中國地圖上一一劃圈,遺漏的地方已經不多。盜版本上註明出版日期是今年五月,驚奇的是,我很快收到了西藏拉薩宇拓路寰亞貿易公司陳雪濤先生寫於5月23日的信,他也買到了這本《山居筆記》!陳先生我不認識,他説他“站在世界第三極上”向我表示祝賀,而我則佩服盜版集團怎麼如此迅捷地攀上了世界第三極。
這個盜版本故意在版權頁上寫明印數僅五千冊,但上海市公安局文保處的兩位稽查在上海文廟的一個書攤老闆那裏一次就查獲了二千七百多冊,這還不算幾天來已經大量銷出的部分。一個書攤就這麼多,全市會有多少?全國呢?這是一個難於推算的數字。
盜版本標價二十元,但公安局文保處的稽查事先以一般讀者的身份買了兩冊,每本是三十元。
這個書攤老闆被傳喚到了公安局,據他交代,書是從北京發來的,北京的發書人告訴他“如果餘秋雨來查問,給他一筆象樣的錢就可以了。”這口氣與幾年來我不斷接到的深夜電話前後呼應。再問北京發書人的身份,果然很有背景,與文化傳媒界關係密切。
上海市公安局文保處的兩位負責人找到了我,他們大惑不解的是:
“這麼一本嚴肅的談文化的書,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用三十元的黑市價去購買?”
我説:“按照慣例,這是被批判的書才享有的價碼,人家早就策劃的。”
原以為人家的策略是“貶值傾銷”,到頭來一看,要貶值的只是人,而不是書價。
中國讀者好奇,想看看“一個情緒化動物”究竟如何造成了“學術文化的一次倒退”,想看看在九十年代後期仍被判為“反動”的文章究竟是什麼樣的,因此願意掏錢了。當然我也不否認其中很多購書者是出於對我的信任。
應該承認那些深夜給我打電話的人取得了不小的經濟成功,我也領略了他們無所不能的力量。難怪他們在電話中的聲音總是那麼緩慢而渾厚,很有磁性。
得知實情的朋友都責怪我:“那麼多正規出版社都在搶,你為什麼拖了那麼多年不答應?”
我説:“這就是我的悲哀。原來只有一個念頭,怕讀者買重複的篇目,現在倒好,全讓盜版集團去鬧騰了,讀者更吃虧。”
四、搏鬥的印佰
那麼,現在該怎麼辦呢?
這些天,來自全國各地指證《山居筆記》錯別字的信件越來越多,我為了防止讀者繼續上當,請求《新民晚報》的記者俞亮鑫先生髮布一條消息,希望讀者不要去買這個盜版本。但據公安局文保處的先生説,這樣做至多使上海書攤的老闆們暫時把那些盜版本藏匿幾天而已。
唯一的辦法是快速出一個正本。復旦大學的陳思和教授也這樣勸我,而我仍然在擔心部分篇目與《秋雨散文》重複的問題。萬般無奈中打電話給《收穫》雜誌的副主編李小林女士,李小林説:“《山居筆記》是設在我們雜誌的一個專欄,我們正好與文匯出版社在編一套《收穫文庫》,這書原來就要收在裏邊的。”她又説:“浙江文藝出版社選編《秋雨散文》時這個專欄還只連載了一部分,至今大陸讀者還沒有見到過《山居筆記》全貌,由我們出一個正本理所當然。”
《收穫》當然有編印自己專欄的權利,讓《山居筆記》迴歸自己的出生地,我沒有理由不同意。而且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出其它遏制盜版本的辦法。請我的讀者們原諒,這本書裏有你們也許已經讀過的一些篇目,但盜賊當前,只能如此辦理了。眼前這本書如果還有一點保存價值,那就是它在二十世紀末尾留下了一箇中國文人與盜賊們搏鬥的印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