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一位客户講他老家五六十年代度荒年的經歷。他説農作物歷來有個春種秋收的時令,鄉下有句民諺道得好:“神仙難過二八月。”那時節正是地裏青黃不接的日子,老百姓們靠山吃山,便時常去山裏捉“蝦嫫”,山溝子裏有幾道淤泥河,每當暴雨之後,山上便有許多大蝦蟆為了躲避洪水,都從淤泥河裏逃上山坡。
當地人説的“蝦蟆”,就是咱們所説的“蛤蟆”,淤泥河中的蛤蟆,因着水草豐厚,都生得又肥又大,雨後大羣蛤蟆躥上山坡,正是村民們解決糧食問題的大好時機,一個人拎幾條麻袋上山,隨手去抓蛤嫫,一天下來,能裝滿幾大口袋,家中吃不了這許多,便趁着蛤嫫兀自鮮活、尚未憋悶而死的時候,運到城裏換些油鹽茶葉。城中酒樓飯館裏有講究的做法,放在砂鍋裏用花雕煨了,文火慢燉,加入冬菇、火腿、筍片等物相佐,整得香薰可口、五味調和,專給那些使得起錢的達官貴人享用,也算是道上冊在譜的名菜。
普通人家只不過是用大鍋將水煮得滾沸,那些活生生的肥大蛤蟆,也並不用宰殺洗剝,趁着活蹦亂跳猛性不消,直接拋進滾燙的水裏,不等它們跳出鍋來,就用鍋蓋壓住。這時就聽蛤蟆們在鍋中掙扎撲騰不休,須臾之間,熱水滾開起來,鍋裏異香撲鼻,揭蓋看時,被活活煮熟的蛤蟆,每隻都是張口瞪目,緊緊抱住一塊土豆或蘿蔔,蓋因蛤蟆在鍋裏被水火煎熬,死前痛不可忍,有萬般的苦楚,只好拼命抱住了土豆或蘿蔔,至死不放。
鄉間吃煮蛤蟆,慣常都使這般殘忍的法子,將熱騰騰的死蛤蟆拎出鍋來,連同它懷中的土豆蘿蔔—起啃吃,味道鮮美勝似肥雞。
當時我並不太相信這種説法,畢竟從沒聽説過蛤蟆可以這麼吃,下鍋時不洗不涮,連內臟都不去,吃完了能不得病嗎?
直到前年春節,我坐火車去大連,在車廂裏聽兩個大學生聊天,其中一個家裏就承包了一條河,每次下過雨,全家老少都會拎着水桶去捉蛤蟆,吃法也同我那位客户朋友説的很接近,這是他們當地的一項重要副業,一年到頭能夠增加不少額外收入。我覺得很好奇,就向他詳細打聽,這才知道原來是一種“林蛙”,營養價值很高,可以出口到日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