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家裏的長輩講,我們家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最為興旺發達,這裏邊也有一段很傳奇的創業故事。
我祖上是個包工頭,土木工程都能做,手藝很精湛,但實際上手底下只有十幾個工人,因為這個行當競爭非常激烈,又身處社會底層,沒有任何背景,攬不到大活兒,只能起五更爬半夜,零敲碎打修修補補,賺幾個辛苦錢養家餬口,也是整天啃窩頭鹹菜度日。
當時天津衞的租借地很多,到處都是領事館租借地,從哥特式到巴洛克式,從羅曼式到拜占庭式,中世紀的南歐風格、19世紀的折衷主義風格,可謂萬國風格,無所不包。
有一次,英國營盤裏掛出個告示,原來是修鐵路的時候要在山裏打條隧道,英國人決定公開招標,凡是社會上的施工隊,都可以參加投標,怎麼投標呢,就是估計一下整個工程的費用和週期,拿出一套具體方案來,英國人看哪個合適,這項工程就包給哪家。
誰不想賺英國人的錢?一是英國人開的價碼高,二是沒聽説英國人有拖欠工資的習慣,於是各方施工隊爭相趕來投標。
張記自知競爭不過人家,也沒存太大指望,只是想跟着長長見識,隊裏有個老師傅,跟着到現場一看,覺得那山有些古怪,回來就跟掌櫃的説這工程可以包,然後就投了標。
英國人看所有工程隊提出的方案和計劃,都差不多,惟獨張記的投標書,費用和週期僅是別家的五分之一,就將工程包給了張記施工隊,其餘那些家都挺不服,也不相信費用和時間能壓縮到這種限度,大夥就等着看熱鬧吧,看看張記究竟怎麼折騰。
原來張記的老師傅懂得地理形勢,實地勘測時,拿眼一看那山體結構,就知道是座“沙板山”,外邊是石頭殼子,裏面全是沙土,要鑿條隧道還不簡單?以別家估算的費用和週期五分之一,已經是往高處説了,因此很快竣工,而且活兒乾得很漂亮,英國人大為讚歎,以後就算認準張記了,大小工程不再對外招標了。
張記也就是由此起家,當時還特意打造了兩把太師椅,用來紀念這件事,一直保留了許多年,我小時候曾親眼看過這對椅子,對其深沉典雅的質地記憶猶新,後來因為我家一個親戚欠了債,只好忍痛割愛把這對太師椅讓給了別人,估計要是留到現在,那可值老鼻子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