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華人文學 > 《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在線閲讀 > 掩骨會

掩骨會

    在天津市的紅橋區,有一處叫“掩骨會”的地方。我家的老房子就坐落在其附近,那一帶也是我小時候和夥伴們經常去玩耍的樂園。在記憶中,掩骨會曾經是一個商販雲集的大市場,至少有兩家副食店,還有點心鋪和醬貨店,每天天亮,便會有無數的商販在那裏擺攤做買賣,而前去購物的人也是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場面相當熱鬧。

    但以前的掩骨會可不是這樣的。清朝那時候,掩骨會一帶還在天津衞城外,非常偏僻,是個貧苦百姓用來埋葬亡人用的“亂葬崗”。因當時窮人生活貧苦,喪事辦得簡單,都是用一些劣質棺木或葦蓆裹屍的手法,加上掩埋不深,所以時常會招來一些野狗扒棺,爭食屍體的事情時有發生,以至於白骨遍地,慘不忍睹。趕上災年凍餓斃命的路倒屍,更是屢見不鮮。

    乾隆年間,有位道人路經此處,見此地屍骨遍地,不由得心生憐憫,自行將外露的屍骨收集到了一處,合併埋了。後來,他還自發地成立了一個民間組織,起名“掩骨會”,專門負責掩埋無人收斂的屍骨,這也就是如今的喪葬行業早期雛形。時過不久,此處修建了一座“掩骨塔”,好用以給那些窮苦百姓來此祭奠已故親人之用。但因塔的周圍荒涼空曠,又沒人居住,所以沒過多長時間,就變為刑場了。

    因掩骨會自古就是掩埋屍體、處死犯人的地方,所以自打我記事開始,周圍的鄰居就流傳着很多關於掩骨會的奇聞異事,其中有一件事情,老人們常常會説起,用以嚇唬我們這些不聽話的小孩。

    説是解放前有個拉黃包車的車伕,有一天他生意出奇的好,從早上出門,客人就一直絡繹不絕,整天他都沒有停下腳步歇歇,直到很晚才收工回家。途中路過掩骨會,周圍黑燈瞎火,車伕心裏不禁有些嘀咕,忽聽背後有人招呼:“拉膠皮的!”當時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車伕就拿起掛在黃包車前的馬燈回頭張望。但一眼看去,別説人了,連個鬼影都沒有,他沒敢應聲,轉過頭繼續趕路。可剛走了兩步,又聽見那個聲音響了起來:“拉膠皮的,把你的馬燈借我用一下。”車伕聽到這句話,終於把懸着的心放下,頭也沒回,很不耐煩地説:“你若坐車,我可以拉你。但你要我這車燈幹什麼?”只聽那人答道:“這地方太黑了,你把車燈借我照個亮,我得把我的腦袋找回來。”
此页面为HK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