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諸部靠近漢人地界,是優勢,同樣也意味着他們更容易受到漢人的影響。
這才四五年的功夫,韃靼諸部之內,已經隱約出現了南韃靼和北韃靼的稱呼,長此以往,韃靼人的分裂,幾乎無可避免。
實際上,這樣的情形,在漢唐時節都曾經出現過,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在趙石看來,這是個飲鴆止渴的蠢主意。
不過換了是他站在韃靼人的立場上,面對一個正在興起的龐大帝國,除了聯合草原諸部對抗之外,也應該沒有太多的辦法。
更何況,韃靼人如今卻還在大秦卵翼之下……
與漢人大規模的通婚,也許能稍稍讓韃靼人有個喘息之機,但也許,會加速被漢人吞併的步伐,誰知道呢。
當然,這比移民要強的多,也温和的多,除了那些最頑固的血統派之外,大秦沒有不答應的理由。
不過,韃靼人提出這個請求,另外一個意思也很明白。
韃靼貴族們想要跟大秦貴戚結下婚姻之好,讓聯盟更加牢固,順便,也鞏固韃靼人在大秦心目中的地位。
實際上,這是草原諸部歸附大秦以後,都在努力做的事情,無須贅述,只不過,韃靼人在這個上面,先行了一步罷了。
至於現在大秦貴族們,能不能看上北方草原上的土包子,那就要看韃靼人自己的本事了……
在這個上面,大秦朝廷默許,已經算是大秦的底線。斷不會強制貴戚們跟草原部族通婚。
韃靼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承諾。這件事在趙石來説。並不算難辦,只是不確定有什麼結果罷了。
而隨後,克烈部也順勢跟進。
但他們的請求,就要明確的多了。
桑昆想要東進……
因為蒙古諸部在去年南下,佔據了廣闊的遼東平原。
由此,東北草原上,蒙古諸部的力量正在不斷消弱……
蒙古諸部並沒有放棄老家的意思,但實際上他們卻正在這麼做。
桑昆以為。東西克烈部合為一部的時機已經到來,並打算率部東進,徹底佔據當年蒙古人崛起之地,也就是乞顏部和克烈部的老家。
在這件事上,趙石也有了猶豫。
這無疑是個打擊蒙古諸部的好機會,但隨即,他就放棄了這種誘惑,嚴厲的告誡克烈部來人,不得妄動。
他考量的是,蒙古諸部佔據了遼東。雖然還立足未穩,但他們已經算是有了一個穩固一些的後方。
戰略空間上。蒙古諸部有了一些優勢,當然,這是相比較克烈部而言。
當蒙古諸部據有遼東,他們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和克烈部展開一場費時良久的戰事。
這也正是蒙古人最擅長的戰術,沒有部落拖累,蒙古人會變得分外的可怕。
當克烈部率先開戰,也許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他們從沒有料想過的戰爭……
最糟糕的局面就是,蒙古諸部雖然遭到重創,但卻像脱繮野馬般將草原攪了個天翻地覆。
若是十年前,趙石也許會很高興看到這樣一個局面。
但現在不成,草原諸部歸附,大秦和草原諸部聯盟也牽扯日深,中原卻還有着戰火,所以,維持草原穩定,才是大秦的利益所在。
而克烈部的桑昆,也從來不是一個沒有野心的傢伙……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放蒙古人到長城之內,找準時機,一舉殲之,才是趙石預想中的戰略。
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他不會給蒙古人一絲一毫的機會。
現在,他遠在長安……所以,他寧願放棄這樣一個好的時機,也不會讓蒙古諸部警覺起來,最終重返草原。
壓制克烈部的野心很容易,沒有大秦,以及韃靼人,乃蠻人的支持,只克烈部自己,可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也許,在另外一個時空,克烈部還能跟蒙古諸部一戰,但在今時今日,克烈部想要恢復當年最強盛時的模樣,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實際上,韃靼人和乃蠻人也差不多。
所以,他們才會渴望戰爭,因為草原部族的強大,從來不是休養生息得來的,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
雖説克烈部的請求被趙石嚴厲的拒絕了,而得到了告誡。
但這場宴飲,還是盡歡而散。
因為克烈部的請求,也並非那麼迫切,實際上,他們現在正和篾兒乞人打的火熱,如果克烈部收服了篾兒乞人,那麼,他們的實力將會得到質的提升。
而且,對於東北那常年處於冰雪之下的草場,克烈部的貴族們並不那麼熱心,也只有他們的汗王桑昆,還在時刻的惦記着自己那位安達而已。
兩部使者在長安並沒有呆太長的時間,他們也需要儘快趕回去,跟汗王稟報,即將到來的戰爭的前因後果。
而這場攻伐西遼的戰事,也算是大秦至今為止,準備最為輕鬆的一場戰事了。
除了給西北各部準備些糧草輜重外,大秦國內,幾乎沒多少人被這場即將到來的戰事所影響。
樞密院調兵令也分外簡單。
先就是大將軍木華黎,準其在成武八年秋季,率兵攻打西遼。
再有就是榆林王覽部,會歸於木華黎麾下,助戰的成分居多……
再令靈州路張鈺做好準備,隨時沿天山一線,進入西遼地界。
令涼州路的郭猛,駐於玉門關,若非回鶻人請求,不得出玉門關一步,各路人馬打生打死,也絕不容引起事端的回鶻人置身事外,而且,很可能他們會是第一個跟契丹人接戰的部族。
別看分成了幾路,但主力不會有旁人,只能是木華黎所率之草原諸部人馬。
其他幾路,出兵最多的就是王覽部,出兵五千,張鈺這裏,算是一路奇兵,只有兩千人,能不能趕上決戰,都是兩回事。
至於郭猛部,除非回鶻人被契丹人徹底擊潰,他這裏是不會出玉門關一步的。
這樣一來,後勤補給上,也就輕鬆的不能再輕鬆了。
其實不用朝廷擔心,各部差不多都能自己解決,無非就是戰後犒賞上,要朝廷頭疼一下罷了。
畢竟每一場戰事之後,對草原諸部都需要給予一定的安撫,糧食,兵器,鎧甲等等,自滅夏之戰後,已經算是有了先例。
而這次,大秦準備的犒賞,就是銀兩,取的正是李之問所上之靖胡之策。
當然,這是後來的事情了,不用多説。
還是如之前所説,即便正在醖釀着一場戰事,但樞密院這裏,卻斷沒有東征之戰,或是伐夏之役前那樣的緊張氣氛。
樞密院正在按部就班的做着今年應該做的事情。
文臣們這時放下了心,他們最怕的其實就是再來一場消耗巨大的戰爭,拖慢定鼎中原的步伐。
而現在看來,他們之前的種種擔憂,確實有點多餘。
沒有動用吐蕃兵馬,主力也將是草原諸部騎兵,這麼一來,相當於大秦不費什麼力氣,就主導了一場戰事。
這無疑讓朝臣們開闊的眼界,至於這場戰事的勝負,他們也不去想了,就算敗了,於大秦也是無損,勝了,那還用説什麼呢?
滅國之功,原來如此輕易,許多人不由眼前一亮,頓時覺得,驅使異族為已用,妙處橫生啊。
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漢唐之時,並不算少,只是他們如今親身經歷,比之傳聞更加清晰深刻罷了。
而文臣們也沒閒着,今年是科考之年,總不能再鬧出像幾年前那樣的大亂子。
除了這個之外,朝廷經過一輪人事任免之後,官制需要再次進行完善,地方需要安撫,而且,他們需要重整旗鼓,重新得到皇帝陛下的信重。
不能讓那些武臣們肆無忌憚的圍着皇帝陛下,説三道四,矇蔽聖聽,長此以往,那是要生出大亂子的。
所以,文臣們此時也需要弄出一些拿得出手的政績,來給皇帝陛下看。
什麼是拿得出手的政績?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無非兩樣,一個是政治上的平穩,一個就是國庫。
政治上的平穩,不用多言,朝臣們一直在努力,讓成武七年產生的動盪平息下來,從京師到地方,每一個文官,都不想讓這場變亂再延續下去了。
而國庫豐盈,才是國家強盛的正道,在這個上面,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就太多了。
隨後,中書羣臣進言政事,多圍繞於此,連帶着,商税之制上,也有了極大的進展……
到了此時,從成武六年開始的文武之爭,才算是真正漸漸落下了帷幕。
而在樞密院中,其他人忙的腳不沾地,只樞密副使趙石能夠得以喘上一口氣兒了。
因為又得一子,趙石休沐了幾天,這個時候,他算是可以再次將目光轉到國武監這裏了。
國武監中人也沒讓他失望,適時送上了國武監第一部自編的醫書,就等趙石點頭之後,刊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