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衞大漢將軍押着葉小天趕往左順門,還沒到門口,就發現好多官員胥史把門口圍得水泄不通,大漢將軍不禁有些發愣,這種場面可不多見。三德子一瞧,連忙趕上前去:“喲!各位大人,這是怎麼啦?”
吏部考功員外郎安非諳扭頭看了一眼,認出是御前大伴,忙道:“哦,劉御史伏闕叩宮,向皇上請命呢。”
三德子皺了皺眉,不過他雖是御前大伴,卻沒有馮保那份威風,不敢出言訓斥,這時他已看見跪在那兒老淚縱橫的劉恆邑,劉桓邑正向圍觀的官員們悲憤地訴説着,一把鼻涕一把淚,因為太過投入,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到來。
三德子暗暗嘆了口氣,對這些咬住人就不鬆口的言官,不僅皇上害怕、百官害怕,其實他們太監也挺膈應的,只好佯裝沒看見,只對安非諳客氣地道:“有請各位大人讓一讓,咱家奉聖諭,要用廷杖!”
“耶?”
正説的很投入的劉御史一下子就聽到了,廷杖這個詞兒太敏感了,他做了一輩子御史,夢寐以求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能挨一頓廷杖,可惜……廷杖也不是那麼好挨的。甭看後世把明朝的廷杖渲染的挺厲害,可是大明的皇帝真正動用廷杖的時候並不多。
此時忽然聽到“廷杖”二字,劉御史登時不哭了,也顧不及跟圍觀的官員痛説“血淚史”了,他瞪大眼睛看着,想知道是哪個幸運兒居然有機會挨一頓頃刻間就可以名揚天下的廷杖。
葉小天手銬腳鐐地被錦衣衞大漢將軍架了出來,官員們往旁邊站了站,繼續進入圍觀狀態,劉御史擦擦眼淚站起來,暫時停止了哭訴,抻長脖子加入了圍觀的隊列。
十六名大漢將軍左八右八。呈雁翎狀在左順門外站立停當,八名身着曳撒的監刑太監呈反向的雁翎狀站在三德子左右,徐伯夷一臉陰笑地站在右翼最後面的位置,微微低着頭,目光貼着卷檐大帽,陰冷地盯着被摁倒在地的葉小天。
三德子肅然而立,高聲宣道:“葉小天,目無君上,口出妄語。奉聖諭,着即責打二十大杖。大漢將軍,行刑!”
錦衣衞大漢將軍唱一聲喏,四名大漢熟練地一伸大杖,便交叉壓住了葉小天的頭和雙腿,另有兩名大漢提着暗紅色的施刑大杖走上前來。
劉恆邑聽到“葉小天”三字,身子猛然一震,方才通政司右通政黨騰輝跟他説過,皇上所戀那個女子的未婚夫婿,乃貴州卧牛長官司長官。姓葉名小天,毫無疑問,就是眼前此人了。
葉小天咬緊了牙關,等着廷杖落在身上。他聽説過廷杖。嘉靖年間,為了要不要讓皇帝認正德他爹為親爹,皇帝和文官們足足爭了三年,最後滿朝文武齊集左順門哭訴。形同逼宮,嘉靖皇帝忍無可忍,動用了大殺器“廷杖”。
那一場風波。五品以下官員一百四十二人下獄,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因廷杖而死的十六人。次日,再無官員反對議禮,嘉靖皇帝朱厚熜獲勝。這場鬥爭,要不要讓嘉靖皇帝改繼明孝宗的道統只是表象,真正的鬥爭本質是皇帝和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爭奪話語權。
那一次較量,鐵了心的嘉靖帝贏了。不過之前明憲宗時,百官在文華門前哭宮,與皇帝爭議慈懿皇太后下葬禮節的那場較量,卻是憲宗皇帝服了軟。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總的來,自永樂以後,還是文官集團佔上風的時候居多。明朝皇帝雖然大多都很有個性,可是面對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團,還是不得不時常捏着鼻子認輸。
兩條暗紅色的廷杖高高舉在了空中,大漢將軍發一聲喊,廷杖就重重地劈了下去。他們已經看到了三德子的示意。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實打”,至於採取何種打法由監刑官按皇帝的意思決定。
如果監刑官腳尖張開,那麼就是“着實打”,可能會導致殘廢,如果監刑官腳尖閉合,那麼就是“用心打”,受刑的大臣必死無疑。三德子的腳尖此刻就是閉合的,大漢將軍就知道,皇上這是要葉小天死。
“呯!”
“啊!”
“砰!”
“啊~~~”
兩記重棍,兩聲慘叫,第一聲還比較短促,第二聲就帶上了顫音兒,葉小天愕然瞪大眼睛扭過頭去,他一點都不痛,因為他身上趴着一個人,兩記重棍都打在了那人身上。
兩個大漢將軍愕然舉着杖,他們一時也沒應過來。他們高高舉起大杖,重重地抽下去時,劉御史突然從圍觀人羣中衝了出來,一個餓狗撲食就趴到了葉小天的身上,兩記重棍抽在他的屁股上,登時皮開肉綻,殷紅的鮮血迅速染紅了衣衫。
“你們……不許動他!不許動他!”
劉御史如願以償地捱了廷杖,雖説他是被誤傷,效果遠不如皇帝直接下令責打他,但好歹這也是廷杖,來日告老還鄉、榮歸故里,也是一份可供炫耀的資歷。
葉小天愕然看着這位疼得花白鬍須抖抖瑟瑟的老人家,心頭一片茫然:“這老頭兒幹嘛這麼維護我,莫不是要上演一場“孩子,我才是你親爹”的狗血戲?”
劉御史放聲大呼道:“各位!此人就是我方才所説的葉小天!皇上這哪是要懲治不法,分明是公器私用,意圖置其於死地啊!哎喲,好疼!好疼……”
安非諳等人急忙上前想攙他起來,劉御史卻賴在葉小天身上不肯起來:“不成!各位同僚,各位同僚,一定要護住葉小天,一定要阻止皇上啊!如果葉小天有個三長兩短,那就是國朝的恥辱!就是皇帝的恥辱!就是我等臣工的恥辱啊!”
劉御史正大聲疾呼着,遠處突然一陣鼓譟,眾人聞聲看去,就見一大票深青色官袍飄揚而來,全都是身着青袍的的言官,御史台集體爆走了!
英雄救美的情結幾乎每個男人都有。這些向來以正義使者自居的御史言官們每一個都曾有過這樣的幻想。而今,他們所做的一切既可以滿足自己曾經的英雄救美的幻想,又符合他們身為言官的使命,他們如何不羣起響應?
衝在最前面的人是李博賢,李博賢一邊走,一邊振臂高呼,他呼的不是口號,而是出口成章的一篇“戰鬥檄文”: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天下臣民,陛下之親也,人未有不愛其親者。而今陛下壞祖宗之成法,既是毀其家室。假國器於私用,貪女色迫臣工,即是害其親!”
李博賢聲音朗朗,振臂高呼着,忽然一眼看見左順門前情形。不由一怔,劉御史這是……
劉恆邑奮力撐起身子,高聲道:“諸位同僚來的正好!博賢老弟來得正好!陛下圖謀臣妻,欲杖死其夫。幸被老夫護住!陛下如此作為,何異於桀紂之君?我等臣子安能坐視,當有志一同,匡正君道!”
劉恆邑搶了李博賢的首倡之功。心中還是有些慚愧的,好在他到了左順門,正好葉小天被帶出來要責打。而他上前阻攔,還搶得了最好的時機,替葉小天捱了兩杖。如此一來,倒也不必一定要搶李博賢的功勞。
所以,他搶先高呼,言外之意,這首功還是李博賢的。不過,他先到了一步,且救下了要被皇帝杖斃的葉小天,這樁名垂青史的大事,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過他了,求名得名,大願得遂,也就不必分得那麼清楚了。
李博賢這才明白被他拔了頭籌,好在劉老御史也識趣,既已捱了廷杖,又救下了將要被皇帝迫害而死的葉小天,已經有了極大功勞,又把這首倡之功還給了他。李博賢頭腦反應也快,馬上響應起了劉恆邑的話:
“諸位,你們都看到了?皇上如此作為,何異昏君?我等得祿於朝廷,豈能尸位素餐、坐視不理,忠憤所激,鼎鑊不避,方能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之治!今日在這左順門外,我等就要伏闕叩請,請天子罪己悔過!”
眾御史紛紛響應:“臣等叩請陛下,懺悔己過!”
一些正義感爆棚的文官也紛紛加入其中,義憤填膺地跟着吶喊起來。
徐伯夷眼見羣官畢集,羣情洶洶,心情也有些忐忑。他忐忑,是擔心這麼多官員叩宮抗議,皇帝會讓步放手,讓葉小天再逃過一劫。但緊跟着發生的一幕讓他大吃一驚,皇帝的大伴三德子三公公,竟然跑了!
三德子一見劉御史趴在地上,翹着血淋淋的屁股好象搖着一面戰鬥的紅旗,憤懣而自豪地控訴着、而李博賢率領鬥志旺盛的眾言官一臉亢奮,就腳底抹油,溜之乎也。不只他跑了,眾太監、眾錦衣衞大漢將軍全都跑了。
“這……這……”
徐伯夷完全沒搞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好在那羣大漢將軍裏有個熟人,熊偉熊將軍。熊將軍跑到他面前時,急急吼了一嗓子:“公公還愣着做什麼,快跑啊!”
徐伯夷氣得渾身發抖:太監們跑也就算了,你們是軍人啊,你們跑什麼?面對一羣手無寸鐵的書生,你們一個個披甲佩刀的,好意思逃跑?這點膽子都沒有,要是讓你們去保國衞城,還不都得舉手投降?
徐伯夷半道兒進宮,沒有認乾爹,缺少點撥,又是火箭式提拔,所以不知道左順門這兒有一條很特別的規矩,那就是:文官在這兒打死人不償命,這是大明疆域內唯一一處可以打死人不償命的地方。
左順門原本也就是一道普通的宮門,並沒有死刑豁免權,但是明正統十四年時,文官們在這裏打死了三個人,從此這裏就確立了一條並不記載於法典的特殊規定:“文官於此處打死人,無罪!”
這條特權是英宗時的大太監王振促成的。王振蠱惑天子親征,結果土木堡一戰,大明元氣大傷,英宗被俘。太后下詔,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當時朱見深年僅兩歲,所以又指定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代理國政。
當時滿朝文武皆上書奏請誅殺王振及其黨羽,郕王不敢做主,讓大臣出宮待命,羣臣大失所望,在左順門伏地痛哭,堅請即時降旨,王振的死黨錦衣衞指揮馬順要把大家攆出宮去,這一下激怒了眾大臣,眾大臣一擁而上,把馬順及其兩個心腹活活打死。
警戒宮門的錦衣衞見狀大怒,氣勢洶洶地衝上前來要替他們的長官報仇,如果真讓這些錦衣衞動手,在場的大臣將無一倖免,危急關頭于謙衝到郕王面前建議説,“請殿下宣諭百官:馬順之罪當死,打死馬順的人,無罪。”
郕王聽了他的話,大聲宣諭,這一來錦衣衞才不敢動手,一幕喋血宮門的慘劇就此消弭於無形。從此,左順門這裏就有了一條連刑部也默認的規矩:大臣們在這個地方打死人,可循前例不予追究。
公公們和大漢將軍們都跑了,就徐伯夷晚了一步,於是,他悲劇了。眼見劉御史屁股開花,眾文官羣情激憤,一瞧這還忤着個太監不曾逃走,登時一擁而上,嘩啦一下就把他圍了起來……
:誠求月票、推薦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