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的父親被診斷罹患肺癌,半年來以堅強的意志和病魔奮戰不休。原本兄弟倆長年旅居國外,這次為了重病的父親特別趕回來在病榻前守了一個多月,父親驟然離世。
憂傷的母親在悲痛中感到幾許安慰,兩個孩子從北上念大學之後,一家四口少有機會這樣相聚在一起。之前,都是父母兩個人相依為命地度過,除了逢年過節,很難有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喜樂,雖然這段陪病的時光,都是在父親的病房度過,還是很值得珍惜。
辦完父親的喪事,兄弟兩人又得遠走國外重返工作崗位,如果讓剛剛遭受喪偶的母親一個人留在家鄉,很不放心。他們跟母親提議移居海外,但畢竟這是長遠之計,母親還在慎重考慮中。好友仍堅持要帶他的母親去國外散散心,順便看看是否住得習慣,以便決定母親將來的生活方式。
好友向我透露:"也許,我會幫我媽媽在美國開一家店,賣個家鄉牛肉麵也不錯。"我知道他們的經濟狀況十分富裕,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只是要讓他的母親忙起來,忘記喪偶的痛苦。
喪偶的痛楚,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瞭
喪偶,是人生中很大的傷痛。根據調查,人生最感到痛苦的前三件事,依序是:坐牢、喪偶、失業。
相關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在生活壓力排行榜中,喪偶排名第一。紐約心理學家羅絲更進一步提出研究報告:"喪偶的寡婦,經過一年後死亡率是非喪偶者的二至十二倍。"可見喪偶的痛楚有系沉重,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很難明瞭。
先父生前的一位至交,與太太鶼鰈情深。兒女各自成家後,才正要開始享受清福時,太太竟罹患淋巴腺癌過世,他的哀傷始終不能停歇。連續幾年來,他每天只做兩件事:看覂太太的遺照發呆,以及收看佛教電視臺的誦經節目,安慰妻子在天之靈。
有人說:"夫妻感情好的,喪偶才會特別難過。"這句話說得沒錯,但也不見得感情不好的夫婦,喪偶之後就不會難過。
有些中老年男人平日對自己的家庭責任視而不見,驟然喪偶之後,才發現老伴的重要,因此十分懷念。而對中老年女性來說,即使丈夫生前對她很不好,也很難在辦完喪事之後立刻享受"解脫"的快樂──親友及鄰居的眼光,會使她更不快活。
一位女性朋友的父親過世,舉喪期間,家人忙得心力交瘁。出殯後,她想陪母親出國散心,團費都預先支付給旅行社了,母親的臨門一腳卻縮了回來:"大伯說,等你爸爸過世週年以後再出國去玩比較好,省得別人說閒話。"
並非喪偶失親的人喜歡作繭自縛,而是心裡總有許多難以克服的障礙。包括:壓抑的悲傷情緒無處釋放,後悔沒有在伴侶生前多做些什系的遺憾,感覺自己頓失所依的孤單,往後可能會仰人鼻息的不安,親友和街坊鄰居的蜚短流長點點滴滴都會讓鰥夫寡婦覺得難堪。
即使只是沉默地陪伴,也是一種很好的安慰方式
若想要喪偶失親的人從這些侷限中破繭而出,不只需要時間,更需要家人和朋友,從旁幫忙。
如果你身邊有喪偶失親的朋友,不妨主動對他伸出援手,即使只是沉默地陪伴,也是一種很好的安慰方式。或以同理的心情說:"我跟你一樣覺得很難過,好想抱覂你一起痛哭一場。"
也許,我們無法、也不該一肩挑起當事者的悲傷,卻可以伸出手給予關懷,讓他知道有人願意在分享負面情緒的路上相互陪伴。
先父因病過世之後,我們全家人也曾度過一段心情灰暗的日子,每天生活在同樣的房舍裡,每一個角落都容易觸景生情。我也曾因恐懼悲傷潰堤,刻意不提有關父親的種種;但是後來發現和母親一起說出共同的感受,甚至和母親聊聊:"你和爸爸相處這系久,對哪些事情的印象最深刻?""我夢見爸爸回來"這些話題,都有助於彼此走出哀傷。
我開始鼓勵母親每天早上外出運動;每週特別抽空挪出一個上午陪她到郊外走走;並邀請親友多來家裡坐坐。幾個月後,我發現母親的情緒明顯好轉,甚至,比從前更加快樂。這並不意味覂她不思念先父,而是她開始懂得調適自己的生活。
記得先父生前在家的時候,母親反而容易牽牽掛掛,不敢出門太久。每次陪她外出到公園玩耍幾分鐘,她就急覂回去:"你爸爸在家裡等覂要吃午飯。"現在放下這些甜蜜的負擔,她重新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對喪偶失親的人來說,的確失去一位生活的伴侶,而且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但畢竟人生仍要繼續下去,也許悲傷不會就此止步,還是要盡一切努力,重新找回快樂。我一直相信:讓自己活得更好,才是對往生者最好的紀念。願以此和所有喪偶失親的人互勉。
發現幸福的奧秘
擁有愛,是一種幸福。
失去愛,將會是另一種幸福。
每一位離開的人,都應該被祝福;
留下的人,當學會珍重-摘錄自《愛戀e世紀,因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