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外國文學 > 《門閥亂:且說魏晉南北朝》在線閱讀 > 第四十三章 斜陽照帝國

第四十三章 斜陽照帝國

    這是何等惡毒的謀略。孫秀沉默片刻後,坐著移動雙膝,靠近趙王身邊說:“皇太子一旦不在世,大王也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啊!”惠帝除了被廢立的皇太子以外,並無其他嗣子,而一旦皇后被打倒,皇后的養子根本不能算數。因此,趙王確實是有機會的!

    皇后企圖以自己的養子為繼位者,這一定會引起皇族的強烈憤慨,因為此舉形同賈氏奪取司馬氏的天下。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正月,賈后捏造理由,幽禁皇太子於許昌,並且於三月間派傳聞中與皇后有曖昧關係的太醫令程據,準備毒殺皇太子。由於皇太子拒絕喝下盛有毒液的藥,名叫孫慮的使者遂以藥杵(擊碎藥材用的木棒)撲殺皇太子。

    四月,趙王司馬倫與孫秀決心討伐賈皇后,與齊王司馬冏共同舉兵。齊王此時居翊軍校尉軍職。該月癸巳日,趙王偽造詔書,使宮門打開。

    中宮(指皇后而言)及其黨羽弒殺太子,今令車騎將軍(趙王)入廢中宮。汝等宜從命,不從者誅三族。

    這是偽造詔書的內容。

    對此奇襲,賈后了無方策,隨即被廢,並且降為庶民,賈氏一族及其黨羽悉數被殺。

    “拴狗應該拴脖子才對,拴尾巴是我的失策……”

    這是賈后被捕時說的話。

    政變成功後,趙王就相國之位,創立幕府,並且自擁萬餘兵馬。然而趙王也是庸愚之才,天下政治皆由中書令孫秀掌控,趙王不過是由孫秀一手操縱的傀儡。不久,賈后被賜死。趙王在孫秀的操縱之下,一步一步邁向皇帝的寶座。

    ——倫(趙王)宜速入西宮。

    當時盛傳這個所謂的已故宣帝(司馬仲達)之神諭。在那個時代,人們深信有神諭之類的情事。相對於皇太子居住東宮,皇帝向來都居住於西宮,“入西宮”的意思就是即帝位。

    翌年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趙王登基,並且將惠帝架空,尊為“太上皇”。幕後人物孫秀則兼任侍中、中書監及驃騎將軍等要職。

    ——逆臣孫秀使趙王誤國,宜共誅討。

    在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遂以此檄文致成都王、河間王、長沙王(當時為常山王)等人。這是三月間的事。閏三月,諸王聯軍圍攻洛陽,斬殺禍首孫秀,俘獲趙王后,予以賜死。

    第三個王——趙王司馬倫——因此消失。

    庸君惠帝再度登上皇帝寶座,由齊王司馬冏擔任大司馬,並司輔佐天子的任務。而放蕩成性似乎是司馬家的傳統,時運不濟時頗為英明,一旦取得權力,就浸淫於酒色天地——這一點,齊王也不例外。更要命的是,他還有大興土木這個癖好。他將自己的宅邸建造得與天子宮殿完全相同,並因此摧毀數百棟公私建築物。

    “晉王朝這一下能重新站起來嗎?”

    鑑於齊王不得志時代的英明作風,原本對他有所期待的人們,在看到他成為大司馬後的作為,也逐漸轉而失望了。接著,他又為沒有嗣子的惠帝立容易操縱的清河王司馬覃為皇太子——一個八歲幼童。就血緣關係而言,皇弟長沙王及成都王其實更接近皇統,這些人對齊王的專橫作為,當然極為不滿。而諸王身邊自然有許多野心人士。

    諸王再度聯合圍攻洛陽,最後殺死了齊王。齊王司馬冏成為第四個被抹去的王。

    彷彿事先設計好似的,原本聯合出兵的長沙王、成都王和河間王,三個人開始相互傾軋。傾軋起因在於河間王部屬張方煽動其主對長沙王發動攻擊。戰爭爆發後,長沙王的胞弟成都王卻站到堂兄河間王這一邊。兄弟有二十六個之多,在這個情形之下,骨肉之情或許不甚濃吧?

    長沙王司馬乂在胞弟和堂弟的聯手攻打之下,於是成為第五個消失的王。他死得很慘,是活活被燒死的。骨肉一旦相爭,相較他人熾烈,此次鬥爭的結果如此慘烈,原因在於河間王部屬張方有虐待傾向的緣故。

    至此,武帝司馬炎的十六子——成都王司馬穎——成為“皇太弟”,並且兼任丞相。在這之前,血緣不甚親近的年幼皇太子清河王已被廢。皇太子之位懸缺,由於惠帝並無嗣子,在這個情形下,日後繼承帝位的將是皇太弟成都王——這是誰都看得出來的事實。

    成都王於廢立皇太子的同時,也廢了皇后羊氏。賈后被殺後,羊氏被立為皇后。羊氏的外祖父孫旗與趙王的幕後人物孫秀有同族關係,正是通過這層關係,羊氏才得以被立為皇后。由於後臺靠山孫秀已伏誅,廢立羊氏之事絲毫不需費勁。

    但是這位羊氏後來卻再三登上歷史舞臺。

    成都王因身兼皇太弟、丞相,不願意留在國都洛陽,而居住於自己的領地鄴。這大概是記取曾經握有實權、在洛陽不可一世的趙王及齊王,後來卻被攻打而沒落的教訓吧?

    不過成都王司馬穎卻忘記以另一件更重要的事警惕自己:司馬一族一掌握權力就得意忘形、驕傲無比、因而失去人心的這個傾向。成都王如出一轍,登上權力寶座後,每每有使百姓失望之舉。

    東海王司馬越和豫章王司馬熾於這個時候登場。

    ——打倒暴虐的成都王!

    他們奉迎惠帝,舉起討伐成都王的大旗。被成都王廢立的羊氏,又於此時重登皇后的寶座。結果東海王敗北,也因此而有了惠帝為成都王所奉迎這個奇妙的情形。這已是實力超越一切的時代,哪怕是外面的力量,大家都競相借用。也就是說,鮮卑、烏丸以及匈奴等各族,先後以傭兵的身份參加諸王間的鬥爭。開始時只聽從指揮從事作戰任務的他們,後來逐漸對自己的實力有所覺醒,而不再甘於被役使,這是自然的趨勢。

    攻打據守鄴之成都王的東海王弟弟的援軍中,有許多是鮮卑等東北各部族的兵馬。成都王就是因為受到這批混合軍的攻打而放棄鄴城、進入洛陽的。

    然而,洛陽實質上的支配者是那個有虐待傾向的張方。離開河間王而獨立的張方,此時已是一方之霸,洛陽在他及下屬官兵的掠奪之下,已跡近荒廢的程度。張方因而挾惠帝、皇太弟成都王及豫章王,遷都至長安。

    皇帝和皇族都不得不聽這個蠻橫無道的張方之指揮。張方再度把剛回歸原位的皇后羊氏廢掉。此外,他也廢除成都王的皇太弟之位,改立武帝二十五子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這麼做的目的,是要顯示自己的力量。

    被廢皇太弟之位的成都王,離開長安東歸。並在東方策劃捲土重來。以前曾與成都王交戰而一敗塗地的東海王司馬越也舉兵了。時間就在這個情況下進入永興三年(公元306年)。

    東方諸軍以“除君側之奸”為舉兵口號。君側之奸,指的當然是在長安言行舉止旁若無人的張方。

    如果殺死張方,應該足以與東方和解才對。

    對張方的恩將仇報極為憤慨的河間王,與同樣對張方憎恨入骨的畢垣商量的結果,決定派出刺客,結果順利取下張方的項上人頭。河間王將其首級送至東海王處,並提議和解,東海王卻不接受此議。舉兵討西之事業已就緒,而且長安正處於極端混亂的狀態之下,一旦開打,絕無打不贏之理——這是東海王的如意算盤。

    在東海王討西軍部將祁弘的手下,絕大部分是鮮卑族人,他們越關,在灞水河畔大破河間王軍,然後進入長安城。據傳,祁弘部下的鮮卑族兵,在長安屠殺了兩萬多人。河間王司馬顒逃至太白山。

    祁弘等人以牛車載著惠帝,由長安回到洛陽。抵達洛陽已是炎炎夏日的六月一日。數度被廢的羊皇后,又迴歸原位。政府行大赦,並且改元為“光熙”。

    十月,成都王司馬穎受賜死,偽造詔勅的是東海王部下一個叫劉輿的人。司馬穎是第六個被殺的王。

    十一月,惠帝因食物中毒而死,享年四十八歲。好不容易回到洛陽的他,不到半年就辭世。繼位的是皇太弟豫章王司馬熾,是為懷帝。

    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被殺——第七個消失的王。東海王司馬越原本建議河間王就司徒(與首相同格)之位,而河間王也正有此意。一度逃至太白山的他,再也不想過著修羅場一般的日子。他想丟棄野心,安度餘生。然而,他卻為胞弟南陽王司馬模所殺。

    司馬模為何殺死胞兄?因為他認為這位兄長是充滿野心的人。河間王過去的所作所為,的確令人如是想。雖然他宣佈“我已完全丟棄野心”,但這個弟弟是不會輕易相信他的。

    倘若野心勃勃的哥哥再度造反,其結果將引來“誅殺三族”之刑。也就是說,自己便要因哥哥而遭殃。

    ——這麼做是為了所有的親屬。

    南陽王或許是以此為藉口吧?他派遣名叫梁臣的部下前往新安縣迎接,在該地將胞兄河間王及他的三個孩子殺了。

    為求自己平安,殺死胞兄和侄兒——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在司馬一族一如家常便飯。這樣的王朝,誰不唾棄呢?

    事實上,在八王之亂還沒有嚴重到極點時,就有人對這個王朝感覺厭惡了。這個人叫張軌。

    他在中央政府一路平步青雲,幹到散騎常侍的地位,卻志願請調當邊境之地的首長——涼州刺史(甘肅省地區首長)。他的朋友莫不為此而感到訝異。

    “涼州是非常偏僻的地方,那個地方有鮮卑族人,而且盜賊橫行。到那樣的地方去,絕對無法過像樣的生活呀!趁現在還來得及,你趕快撤回申請吧!”

    朋友紛紛忠告張軌。

    “難道在這個洛陽就能過像樣的生活嗎?你們看著吧!人與人之間像野獸爭食般的醜惡鬥爭,很快就會蔓延開來。到時候,你再怎麼戒慎,也難免被捲入漩渦。與其如此,不如到邊疆去。這樣不是比較安全嗎?”

    張軌心中如是想著,卻沒有把它說出。這種不祥的預言,當然是不能說出來的。他莞爾一笑,回答道:“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已經這樣決定了。”

    張軌於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赴任。那是趙王司馬倫正在散佈“神諭”的時候。隨後張軌在涼州宣佈獨立。事實上,他是被情勢所逼,因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晉王朝發生大亂,中央威令根本不能達到西北邊境。

    到張軌的兒子繼任時,開始以涼王自稱,並且建立了地方性的小王朝。這個地方後來更出現五個以涼朝為名的小王朝,被統稱為“五涼”。張軌之子創建的王朝,為與餘者區別,被稱為“前涼”。

    對晉王朝失望的,不只張軌一人。連自漢代以來就與中原漢族政權保持友好關係的南匈奴領袖,也對晉王朝的紊亂情形大為失望,因而與之斷絕友好關係。

    出生於南匈奴單于家庭的劉淵,據傳在學識上是同時代的漢人無人能望其項背的領袖人物。如此英才的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麾下,以冠軍將軍身份駐屯於鄴。劉淵的兒子劉聰於年輕時代求學洛陽,同樣是文武全才,從成都王任劉聰為積弩將軍即可見其才華之高。

    ——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

    匈奴長老們認為:這是獨立的良機。晉王朝正呈現大混亂狀態,而匈奴有劉淵、劉聰這對不世出的領導人,如此良機怎能錯過?

    公元304年10月,劉淵與成都王(也就是晉王朝)決裂,以左國城為據地獨立。左國城在今山西省離石縣附近。

    漢——劉淵以此為國號。

    往昔漢的皇帝,曾經與匈奴單于締結兄弟之盟。劉淵重視這個緣分,所以定了這個國號。劉淵就漢王之位,並且定元號為“元熙”。他在施政上的一切,都沿襲漢的制度。
此页面为TW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HK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