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向我說:上海某出版社編輯陳君,一日下班時,收到南京李某寄來的一份書稿,順手堆在小山似的稿件堆裡,正起身要走,偶然瞥見那書稿上附有一信,僅三行:"寄上拙稿《趕海集》,因身患癌症,盼能儘快審閱。"陳便心想:一個行將去世的人,還著書立說?覺得好奇,順手翻開一頁。才讀一行,目光便被吸住,不覺慢慢移近書案,慢慢將身坐下,竟讀得如痴如醉。晚上九點二十分,家人尋到編輯部,見他正手捧書稿,側在椅上,看得入神。問:"你還沒有吃飯啊!"答曰:"吃什麼飯?"家人搖頭苦笑:"魂兒又被勾去了!"陳方醒悟,卻笑而不答,又抱書稿去敲總編家門,要求連夜複審,說:"此人朝不保夕,此書可長存於世啊!"
複審後,需作局部小改,陳便於次日搭車去南京。南京正值夜雨,陳將書稿藏在懷裡,貓腰尋到李家。見李家鎖門閉戶,問及鄰人,答曰:"病危,於昨天送進醫院,怕已不在人世了。"陳大驚,腳高步低又尋到醫院。李病已到晚期,其身長不足五尺,體重不過六十,出氣多,入氣少,臥床不能起坐了。李三十有餘,並未婚娶,全部家產堆滿床頭床尾,皆書也。兩人相識,互道:"相見恨晚!"李遂伏床改稿,但力不能及,每寫一字,需一分鐘,手抖不已。陳便說:"我替你改,改一句,念給你聽,同意的點頭,不同意的你用嘴說。"如此更改至五更。醫生、護士無不為之感動,握住陳手說:"老李真是奇人,病成這樣子,猶念念不忘他的書稿。他的生命全系在事業之上,是你拯救了他,我們真要感謝你了!"天明,陳回上海,臨走說:"我回去,稿子立即以急件編髮,很快就能印出校樣,你多保重!"李笑曰:"我不會死的,我還未見到鉛字啊!"
陳走後,李病急劇惡化,疼痛難忍,滴水難嚥。醫生已經無奈,預料存世之日不過一兩天。但十天過去,終未瞑目。又過十天,已失人形,疼痛尤烈,任何針藥無濟於事。醫生皆驚詫:此人生命力如此頑強;但眼見得日夜折磨,無特效良藥可治,令人不忍。到了第二十一天,忽有上海郵包至,拆開,《趕海集》校樣,遂大叫:"靈丹妙藥來了!"果然,李倚床而坐,讓人扶著,將校樣一一看過,神情安靜,氣色盈和。末了,滿把握筆,簽上"李?菖?菖"三字,忽然仰身大笑:"我無愧矣!"隨聲氣絕。
消息傳到上海,陳正整理稿件,便以筆作香,伏案痛哭失聲。出版社派陳為代表,去南京參加追悼會,會上追憶書稿一事,全場哭聲一片。又二十天,樣書印出,陳復攜書到南京,在李墳上以書作紙錢焚之,時正值李:"三七"忌日。《趕海集》發行於世,大受歡迎,再次刊印,仍供不應求。
堂兄與陳系早年同學,關係篤厚,常偕一幫作者去他家,陳每每談起此事,不免熱淚長流。他從此更熱心編輯,手書"以文章會朋友,舉事業為性命"。於案頭作座右銘。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