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文章
每一個初到廣州的人,都會為這座城市排山倒海式的喧囂混亂所震撼——空氣中充斥著滷水拼盤的味道;大街小巷飄蕩著榴蓮的詭異氣息;取掉消音器的摩托車像金槍魚呼嘯而來呼嘯而去;一條條狹長的老式高架橋似乎永遠沒有完工;蚯蚓般串連起城市內每個關於金錢蠢蠢欲動的快速想法。
鹹溼、混亂、不安,這就是廣州。始建於周郝王的“南武城”,在穿過滄海桑田的2300多年後仍然頑固地保持著一個漁村的原始風貌——只不過時代讓它瘋狂擴張,像一條巨大的章魚漫卷著中國的南方地區。
如果說北京是中國的廳堂,上海是中國的賬房,昆明是中國的後花園……廣州就是祖國的“廚房”,它那漫無目的的修建方式和“食用主義”人生哲學,讓城市始終以某種亂七八糟的面目示人,是廚房、是菜市場。這個中國真正最富庶之城,絲毫不在乎別人眼中的形象驚詫,每天早晨圾著拖鞋、喝著早茶,悠然自得地過著自己的現實生活。
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無法找出第二個廣州,混亂得從容不迫、喧囂得自成音律、鹹溼得有滋有味,沒有一個人能夠第一眼就喜歡上廣州,但它會不動聲色地消浸你、包裹你、腐蝕你,讓你最後如陷溫暖的幸福的淤泥不能自拔——這是這座城市的境界。
上海優雅得有些做作,北京巨大得有些空洞,成都休閒得有些墮落……廣州不,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的人將生活本身當成第一目的,兼容而務實,正如那碗容納一切又和諧一切的老粥。幾千年來遠離中原主流文化的地理環境使它不空談政治、不粉飾街市、不坐吃山空,精明而勤奮地掙錢享樂,再掙錢——再享樂,固守著遠古以來的“天人合一”。
如果你認為它逃避世事麻木不仁就大錯特錯了。這座極盡務實的城市有著無數血脈賁張的英雄傳說:有“廣東十大傑出青年”之首的黃飛鴻懸壺濟世;有少年俠俊的方世玉鋤奸鏟惡;有“酒醉一分功高一倍”的蘇乞兒;更不用說孫中山在此發表“討袁檄文”、創辦黃埔軍校、締造民主共和最堅實的基礎……這就是這座城市最最奇怪之處,最市井又最革命、最功利卻又最俠義——近現代中國革命史和武俠史離不開“廣州”的名號,在“虎門銷煙”的絢麗火花中,在“三元里抗英”的大刀長矛中,在黃興土製炸彈的轟轟炸響中,甚至在“佛山無影腳”和十三姨純情而搞笑的戀愛中……是每一部中學教材和每一部商業片的最好原料。
走在中山四、五、六路,走在上下九、走在西關、走在天河對面那片海洋般的“粥城”,走在數不清的“謝瑞麟”“周大福”金店和像糖做的藥像藥做的糖的“龜齡膏”廣告牌下,一種混亂得有條有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兼容——這座城市曾擁有中國第一輛“勞斯萊斯”,但至今大街上還浩蕩奔騰著其它城市幾近絕跡的摩托車;這座城市曾擁有中國至高的88層“中信產物”,但低矮破舊的“騎樓”俯手可拾;這座城市擁有中國最豪華的商廈,但與此共存的是在新大興、廣百旁邊都能找到最市井最廉價的“烤魷魚”“鴨脖”“牛雜蘿蔔”……
一切都相安無事地相處著,每個人每件事都能準確找到自己的活法,而不像北京、上海,一定要爭出個高低優劣——把自己折騰得像一隻道貌岸然的狗,所以廣州足球在嶽永榮、陳亦明輝煌之後便風光不再,沒有人願意為一個空洞的東西投入太多。
這樣的例子最能說明廣州:走在北京路的玻璃路面上,下邊覆蓋的是唐、宋、元、明、清、民國的“古道”,歷史的舊貌與現實的銳意兼容於一條路上,有種時空交錯的驚愕。
亂與不亂,廣州,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