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拿了兩張銀行的提款卡給你看,要你比較有什麼不同。
你看來看去,還翻過背面研究,笑說兩張都是十六個數字,但一張是連續的,一張是分成三段,每段四個字。
答對了!
你知道為什麼那個銀行會用不一樣的方式打數字嗎?我沒問過銀行,但是我猜,八成因為他們發現十六個數字太長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較好記,也比較好認,所以後發的卡片分了段。
我也相信,現在無論哪家銀行的提款卡或信用卡,都把數字分段,是基於同一個原因。
許多事可以證明,我們的記憶在有節奏的情況下,能發揮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詞,比背書快得多。但是當有人由歌曲中間一段問你,下面是什麼詞的時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開頭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詞想起來。背文章也常這樣,有人突然考你“白居易《琵琶行》中,‘似訴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麼?”你可能會由“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接下來想到是:“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記憶的節奏。
所以押韻的文章和詩詞比不押韻的好背,流暢合乎語言節奏的又比“詰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個句子,當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頓”的時候,也能產生很大的“記憶差異”。
舉個例子——
中國的五言詩,絕大多數是“二三斷位”,也就是分成“兩個字”、“三個字”來讀。譬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如果你改成“三個字”和“兩個字”的分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雖然文字不變,意思也沒有差異,卻比較不對勁,比較不容易念,甚至比較不易背誦。
此外,我不久前才讀到一篇研究報告,說中國人比美國人、日本人記數字的本事都大,能一
次記得多,而且記得快。
原因不是中國人特別聰明,而是由於漢語讀數字比較簡單、比較快。
可不是嗎?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你用國語,才一秒鐘就唸完了。
但是改成英語時,five、seven、和eight各有兩個音節,six有三個音節,整個算起來,比國語多了五個音。
換成日文、日語就更多了——
日文還簡單一點:ichinisanshiaorokushichihachikuju(ひちにさんしべろく
ちはちくじゆう)
日語可麻煩了:
hitotiufutatsumittiuyottsuitsutsumuttsunonatzuyattsukokonotsuto(ひとつ
ふたへぬろよろいろむそなつせフつここのいとす)
天哪!由一說到十,日語居然要用二十五個音節,夠不夠煩?夠不夠慢?是不是足以影響他們處理數字的速度?
由以上我這些分析,你可以知道,分段落和掌握節奏,是加強記憶非常重要的方法。當你背書和記數字的時候,如果能先把冗長的句子分段,使它與你心靈的節奏相合,遠比你直楞楞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現在你應該瞭解,為什麼婆婆能背好多老歌的歌詞,為什麼公公用唱鄧麗君歌曲的方式,能想起整首李後主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你也就知道為什麼我和媽媽一直到今天,還能記得小學背的《武訓興學》和中學背的《木蘭辭》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