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華人文學 > 《于丹論語感悟》在線閱讀 > 誠信之道(1)

誠信之道(1)

    誠信之道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

    不過,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不講誠信,卻都似乎活得很自在。

    難道,誠信竟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念嗎?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誠信?

    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誠信的論述。

    作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礎,《論語》提出了"信"的原則。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一個人要是沒有信譽的話,那真不知道他在這個世界上怎麼度過一生?這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一樣,它靠什麼走起來呢?

    大車、小車,分別指牛車和馬車。大車、小車車轅前面都有駕牲口用的橫木,這橫木要怎麼鉚住呢?就是用木銷包了鐵以後插在小孔裡,才能把橫木固定住。和,就是牛車和馬車上的木銷。如果車上沒有這樣的木銷,就無法套住牛馬,它又怎麼能行走呢?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上的,沒有關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講,信譽是什麼呢?是你行走於世界最基礎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說,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麼樣的風險、坎坷,都顛撲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為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條件。

    孔子關於"信"的闡述都很簡單,但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社會生活的實踐,對待別人的忠心,與人交際的信實。文,行,忠,信,這些東西就是孔子教導學生的基本內容。"忠"和"信",佔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有這樣一句話,他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一個人要想坦坦蕩蕩走過一生,憑的是他為人的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這個人的一生理所應當走得遠。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人,他們不是也活下來了嗎?這是怎麼回事呢?孔子說,這叫"幸而免",他們是僥倖逃脫了很多本應該發生的責罰才磕磕絆絆地活下來的,他們遲早要摔跟頭。

    人要憑著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那只是僥倖躲過了災禍。

    在那麼久遠的年代,中國儒家提出的誠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它還有價值嗎?

    在今天的這個社會中,信譽對每一個人來講是一張無形的通行證。也許信譽並不直接寫在你的檔案裡,但是,信譽是一個人的口碑,一個人做事如何,為人如何,這都會反映在口碑中,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譽的分量。

    江西德興市有一個小村子叫宗儒村,村裡有一個普通的農民叫王雲林。2007年4月,村裡發生了一場山火,他幫助別人去救火,不幸犧牲了。他走後,留下一筆糊塗賬。這債務怎麼辦呢?他的遺孀叫陳美麗,三十一歲,一個普通的農婦。陳美麗上有年邁的婆婆,下面帶著兩個女兒,一個七歲,一個才幾個月大。丈夫走了,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她的肩上。陳美麗從悲痛中撐過來以後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村子裡面貼了一張還債告示。

    她說,雲林生前在村子裡口碑很好,他為欠債的事情一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得不踏實,所以我要把這個債還上。但是,他欠了誰的債,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債,你就來找我要吧。

    還債告示貼出去以後,很多人來找陳美麗討債。整個債款,前前後後加起來金額超過五萬,而其中將近四萬沒有任何憑據。陳美麗全都認了下來,她就替丈夫一點一點還著這些良心債。

    這個故事引起很大的轟動。我當時擔任"感動中國"節目的評委,給陳美麗寫評語,我說了一句話,叫做"債務有憑,良知無價"。我不知道來找她的這些人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債權人。陳美麗的還債告示就像一面鏡子,它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是高尚,還是卑微,是貪慾,還是無慾。

    我看到這個故事很感動。一個像追著別人討債一樣去追著還債、而生活在如此境遇中的農婦,什麼力量讓她這麼做?按說她丈夫為了救火而犧牲,就算他欠債,他的這條命已經把他的債務還上了,但是她一定要去還債,因為她不願意讓自己良知不安。她這樣做,就是為了一個字:"信"。這個"信"字不僅僅就是對別人的,也是對自己內心的。

    我想,社會在不斷地更迭著制度,變化著環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變應萬變的核心價值傳承下來,這才是我們心裡真正的火種。我們看到,誠信不僅僅是傳統經典中的一項基本道德原則,它也成為了普遍的民間信仰。

    大家也許都熟悉關羽歸漢的故事吧。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逃,關羽被俘。曹操對關羽惺惺相惜,一直希望這樣一個忠勇之人可以來輔佐自己,但是他也看出關羽不會久留,所以他一方面誠意相待,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大將張遼去探聽關羽的口風。

    關羽跟張遼說,我知道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經跟劉備有兄弟之約,生死結盟,我對他的忠心絕不會改變。我一定不會留在這裡,但是我會報答了曹公之後才走。過了幾個月,機會終於來了,關羽斬殺了袁紹軍中大將顏良。這時候曹操知道,關羽已經報恩了,非走不可了。於是曹操對關羽厚加賞賜,而關羽呢,把所有的賞賜都封存起來,並不帶走,留書告辭,去找劉備了。關羽走的時候,曹操的部將要去追,曹操把他們都攔住了,說:"各為其主罷了,不要追了。"

    為什麼舞臺上的關公永遠是紅臉的忠勇形象?就是因為他篤誠守信。從正史到小說,都記載或流傳著關羽心戀故主的忠勇故事。現在看三國戲,大家覺得很熱鬧,但在那些政治紛爭之外流傳最久遠、最深入人心的還是道德價值。

    比關羽歸漢這個故事再早幾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起兵去攻打揚州刺史劉繇的根據地曲阿。劉繇這邊剛好有一個老鄉太史慈來投奔。太史慈驍勇善戰,有人勸劉繇重用太史慈為大將軍,劉繇不幹,只是派他偵察敵情。太史慈只帶著一個騎士,結果和孫策在神亭這個地方不期而遇,孫策卻帶了十三個騎兵,其中有韓當、宋謙、黃蓋等厲害的角色。太史慈一點不畏懼,拍馬就衝上去跟孫策交手。兩人打得難解難分,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的戰馬,奪得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正當他們生死拼搏之時,雙方的救援部隊同時趕到,兩人都被救回。

    接下來,孫策大軍步步深入,終於生擒太史慈。抓住太史慈之後,孫策親自上前給太史慈鬆綁,握著他的手問:"還記得神亭的事嗎?如果那時我被你抓住,會怎麼樣?"太史慈說:"那可不好說。"孫策很欣賞太史慈的耿直,朗聲大笑,說:"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共事吧。"孫策迅速給太史慈任命了官職。

    後來,劉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將士卒還有一萬多人,尚未歸附,孫策就派太史慈前去招撫。孫策身邊的人都說:"太史慈這一去,一定不會再回來。"孫策卻很放心,說:"子義(太史慈的字)拋棄我,那麼他還會去投靠誰呢?"孫策在昌門設宴為太史慈餞行,問他:"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太史慈回答:"不會超過六十天吧。"

    果然,兩個月到了,太史慈如期歸來,順利完成孫策交待的任務。

    太史慈的信,關羽的忠,已經深深嵌入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之中,反映了人們對誠信的呼喚。
此页面为TW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HK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