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 > 外国文学 > 《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在线阅读 > 第四十九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四十九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东晋孝武帝被女人用棉被闷压,悲惨地死去。继位的是长子司马德宗——一个窝囊到家的精神衰弱儿。这个要命的安帝在母舅德文的辅佐下,总算安然地在位二十二年。倭王赞派使者至东晋,就是这个安帝治世期间发生的事,顺便附提于此。

    这个时候,东晋有一个名叫陶潜、字渊明的人。这个人以其字闻名于世。

    那是非常重视门第的时代,亡命政权尤其念念不忘过去的荣耀。不过陶渊明并非出身名门,只是他有一位战功彪炳的曾祖父——陶侃。尽管陶侃官至征西大将军,并且颇多军功,却由于出身贫贱,即使发迹后也还被人轻视为“溪狗”。

    当时的庐山一带是溪族居住区。溪族的习俗似乎迥异于中原人士。在由北方亡命而来的东晋主流派人士眼里,陶侃是土著,是个低微家庭出身的人,他们虽然肯定他的军事才华,但对这个人物本身则评价不是很高。

    虽然属于不受人尊敬的土著一派,陶渊明却以曾祖父曾官拜大将军而颇为自傲。淝水奏捷之时,他年方十九岁。十年之后,他才有了江州祭酒这个官职,祭酒约略等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

    陶渊明任职不久后就还乡了,直到三十五岁时才再度出仕,担任的是称为“镇军参军”的镇军将军之幕僚职务,这个职位大约为军中的文书官。

    当时的东晋国军分为北府及西府两部分。其中的西府在以荆州为据点的桓家势力范围之下,桓温在即将达成野心的最后关头撒手西归,事隔二十五年后的现在,当时尚年幼的遗儿桓玄已是三十多岁的人,掌握着西府军权。北府则以京口(江苏省镇江市)为据点,在王恭的指挥之下。

    王恭是出了名的美男子,他的妹妹是孝武帝的皇后。颇为自负的王恭认为自己有宰相之才。孝武帝死后,辅佐人司马道子举措专横,王恭甚为不满,便率领北府军迫进首都建康,提出改革宫廷的要求。

    这是王恭天大的误算。他以为自己是北府军总司令官,事实上,东晋军方日益军阀化,北府军已由名叫刘牢之的武将掌握实权;美男子贵族王恭,只不过是摆在上头的装饰品。刘牢之认为装饰品已属不必要。因此来到建康附近时,他就与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联起手来,背叛王恭。

    王恭被抓后遭斩。

    翌年,孙恩造反。孙恩系名为“五斗米教”的道教教主,父亲孙泰为东晋所杀。

    “这是造反的最好机会!”

    孙恩做此判断。虽然王恭的政变归于失败,东晋依然饱受北府军和西府军的压迫。为了增强军力,当政者决定大举征用长江三角洲的农民为兵,一时,反对之声在各地猛然兴起。孙恩把这样的反对意识组织化了。

    造反持续了四年之久,最后被北府军阀刘牢之镇压。孙恩于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自杀,但孙恩的妹婿卢循则逃至南方,在福建、广东等地继续抵抗。

    实际镇压孙恩造反的第一线部队,由一个名叫刘裕的人领军。

    当时从军于北府军的陶渊明,对军阀刘牢之及其部将刘裕的作风甚为失望。

    孙恩于十数日内发动了数十万人——当时的人民对东晋政府何等不满,由此可见。然而造反军并没有受过任何训练,他们只是一群不满被榨取和压迫而奋起的人,连武器都不会使用。在京口基地日日接受军事训练的北府军将兵,当然像对付婴儿似的把造反军击溃了。

    而北府军也于此役中大大施展其暴虐之能事。

    ——士民失望,郡县城中几无人迹。

    《资治通鉴》如此记载。残虐的不是造反军,而是政府军,这与一千五百年后太平天国战争时的情形完全一样。造反军来到时,人们并没有逃;而政府军一到,人们就争先恐后地逃个精光。诗人陶渊明对北府军感受到的失望程度,由此不难想见。这些感受,后来自然表露于他的作品之中。

    听到孙恩造反军逼近首都的消息时,西府军桓玄立即以救援为名,挥军东向。事实上,在这之前,孙恩已被刘裕击退。在宫廷执牛耳的司马元显,一听到桓玄的“救援军”前来,吓得面无人色。司马元显与桓玄老早就处于对立状态。因此,他企图使用刘牢之的北府军,击退桓玄的救援军。

    难道司马元显忘了王恭的前车之鉴吗?

    “改革宫廷!”王恭以此为口号率领北府军迫近首都时,背叛他的是北府军真正的指挥者刘牢之。而与刘牢之共谋、使他倒戈的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元显。如今,刘牢之故伎重施,他倒戈靠向讨伐的对象桓玄。可怜虫司马元显因而被斩。

    桓玄可谓棋高一着。他的企图是,将北府军解体后由自己的西府军吸收。为此,他的第一步棋是将刘牢之调离北府军。

    “我上当了!”

    刘牢之气得直跺脚,然而为时已晚。他原本计划以北府军兵力作为筹码,与桓玄进行交易,如今这个筹码已经被剥夺了。——刘牢之因而自杀。

    翌年,桓玄终于达成父亲桓温未能完成的野心。他把安帝幽禁于浔阳,以禅让形式就帝位。桓玄定新国号为楚,并以永始为元号。

    对刘牢之失望的陶渊明一度还乡,却因生计无着,只有前赴荆州,出仕于桓玄麾下。桓玄夺取首都时,陶渊明由于母亲去世正在服丧期间。服丧期间可以不用上班是当时的习惯。

    永始二年(公元404年),过去为刘牢之部将的北府军官员刘裕举兵。

    北府军的主要干部大部分已被桓玄肃清,刘裕则幸免于难,那是因为他并非门阀出身的人。

    ——铲除有可能危害国家的干部。

    除了实力以外,门阀也被当做“有可能危害国家”的评价基准。非门阀出身的刘裕因而免于遭肃清,随后被编入桓玄军团。

    举兵的刘裕很快就推倒了桓玄。甫建国的“楚”王朝,基础尚未巩固,就急于解体北府军。由于这件事情做得过于勉强,操之过急的结果,遂引起北府军系将兵的极大不满。刘裕就是把这样的不满组织化的。

    刘裕于二月举兵,桓玄败北,于五月被杀。刘裕再度奉迎安帝,复兴东晋。桓玄是篡位者,刘裕遂成为将之推倒、复兴王朝的忠臣。东晋于次年改元号为义熙。这一年,陶渊明成为彭泽县县令,却于不久后辞职。

    桓温、桓玄父子是文人的保护者。名画家顾恺之就曾受荆州桓家的保护,诗人陶渊明也对桓玄非常心仪。因此,陶渊明视桓玄的王朝被推翻为一大憾事。因为依据他的看法,那将会是尊重文化的王朝。

    陶渊明的心境非常复杂。

    复兴东晋的“忠臣”刘裕是北府军的中坚将校。对曾经担任过北府军文书官的陶渊明来说,刘裕是旧日同僚。如果是长袖善舞的人,一定会通过这层关系,争取到更好的职位才对。因为刘裕已是东晋最高的实力者。然而,对桓玄心仪的陶渊明,却不屑于向杀死桓玄旧日同僚的刘裕靠拢。

    这已是实权逐渐由门阀贵族手中转移到实力者的时代。新实力者刘裕是出身微贱的人。由于同为微贱出身,所以,陶渊明理应对刘裕较有亲切感才对。事实上,以曾祖父曾是名将为傲的陶渊明,在观念上颇有贵族化的倾向。他之所以心仪桓玄,大概也是这样的心情使然吧?

    东晋的天下只是虚名而已,实际上是刘裕所统治的江山。身为县令的陶渊明,等于领着刘裕所给的俸禄。

    “这样的日子过得实在无聊。”

    陶渊明时常呢喃这句话。既然不满于现实,大可以辞职不干。但辞职的结果会如何呢?——对政府不满而辞职——倘若被视为如此,就等于被烙上不满分子的戳印,以后会成为“必须注意的人物”,甚至可能因辞职而惹祸上身。

    就在这个时候,陶渊明嫁到武昌程氏家的妹妹去世。

    “这倒可以作为借口。”

    陶渊明心想。作为一家之主的自己,非处理许多家务事不可。就利用这个机会辞官归农吧!

    陶渊明于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辞去彭泽县县令职务。有名的《归去来辞》便是这个时候作的,他当时四十一岁。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以此开头的《归去来辞》,叙述的是他辞职的理由,全篇大意要约如下:

    ——我的个性爱好自然(爱好自由),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矫正。辞职后或许会挨饿受冻,但我却不必为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心生苦恼……

    这篇文辞颇有为自己辩白的成分。若不如此,自己便很有可能惹上极大麻烦。刘裕对桓玄派人士的肃清作业正在进行,要是对政治表示一丝不满,刘裕会毫不容情地把往年的同僚也划入肃清的对象吧?

    贵族出身的桓玄急欲创建自己的王朝,出身微贱的刘裕则持慎重态度。他的企图是,慢慢摧毁反对派,等待机会成熟。

    陶渊明以几近执拗的态度,作出许多赞美田园生活以及酒的诗。之所以如此,为的是要掩饰他的政治态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虽然不是以酒为歌咏的对象,陶渊明却把它列入以“饮酒”为题的诗集中。

    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刘裕攻打南燕首都广固(山东省益都县),掳获国主慕容超,将之送至建康处斩。

    由桓温的事例可以知道,在东晋掌权最好的方法是完成北伐。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再度兴兵北伐,攻灭了后秦。后秦是向苻坚要求“传国之玺”的姚苌所创立的政权,姚苌之孙的国王姚泓,同样被送至建康问斩。

    刘裕又向皇帝宝座迈进了一步。翌年,他成为“相国”,并且晋升为宋公。这个过程与曹操成为相国和魏公如出一辙。宝座已在眼前伸手可及之处,而刘裕却相信“昌明之后有二帝”这个如真似假的预言。昌明是孝武帝的字。

    “我可没有耐性等太久啊!”

    刘裕先叫人把安帝扼杀。虽然安帝和废人已没有什么两样,却有司马德文随时侍奉在侧。奉刘裕命令的王韶之,利用德文因病外出的机会,一下子就把安帝除掉了。

    司马德文随即即位,这是恭帝。

    “这是预言说的二帝的第二个——”

    刘裕将是下一个皇帝!

    禅让之事于公元420年举行。这也是刘裕——即宋武帝的永初元年。

    在这之前有过禅让之事的原皇帝——后汉献帝和魏元帝——都得以安享天寿,这两个让位的皇帝都比受让帝位的魏文帝和晋武帝活得长久。让位后被杀之事从未有过,然而刘裕却于受禅让的第二年将恭帝毒杀。以刘裕的性格来说,原来的皇帝还活着,是一件让他难以忍受的事情吧?

    除了皇帝以外,刘裕更把反对派、甚至一起行动的同志一一肃清。于毒杀恭帝的翌年(公元422年),武帝刘裕死去,享年六十七岁。刘裕的国号为“宋”,而十世纪至十三世纪期间有与此同名的长命王朝宋,因此,前者亦被称为“刘宋”,以资区别。

    “刘裕也死了……”

    陶渊明搔着白发独语道。这时候的他已五十八岁。他后来又活了五年,于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去世。他为自己作好挽歌,下面是其中部分文句: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只恨在世时,饮酒未得足。
此页面为中文简体版,其他版本: HK 繁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