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政争,总是有进有退,大部分时候,不会弄的你死我活,最终,也都已妥协为主,这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应该具备的特点。
那种一天一小闹,十天一大闹的政治氛围,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之中的……
赵石为官日久,虽然远谈不上什么圆熟的政治手腕儿,但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他,也不会过多的用军人的思维,来对待朝堂政争。
所以,不管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到底因为何种原因,猛的跳出来,将这场风波弄成了滔天巨浪,他都已经开始考虑,退上一步再说。
毕竟,这不是争夺皇位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不管朝堂上如何变化,都危及不到他这位晋国公的身上。
至于枢密使李承乾之后处境如何,那关他赵石什么事情?
而文臣们搬倒了枢密使李承乾之后,会不会再得寸进尺,到时候再说便是了,难道李老头儿是看上了枢密使的位置?
在这个上面,赵石是断然不会相信,文臣能够坐上那个位置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文武之间已经拉开了足够的距离,想要以同门下平章事之职,兼领枢密使,或是随便推个人越过几位枢密副使,走上枢密使的职位,都已是千难万难。
没有赫赫战功,或是在兵部,枢密院中有着足够的资历,又如何能够服众?
至于文臣们现在议论纷纷的限制将领兵权的事情,赵石更是嗤之以鼻,在如今这样一个时节。限制兵权。只能引起军中将领们的不满。甚或是疯狂的反扑,不说皇帝陛下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算是文臣们暂时占到了些许便宜,将来也许只需轻轻推上一把,便会有无数颗子曰诗云的脑袋落地吧……
但世事难料,就在赵石心意已定,一边准备出行事宜,一边想着,怎么做才能既不显得过于软弱。又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两件事,一下便改变了他的心意,也点燃了他郁积已久的怒火。
第一个消息是城外公主府那边传过来的,长安李氏,托人向大长公主殿下求亲,欲以李氏嫡支幼子尚长公主殿下养女李念慈。
当然,长安李氏这样的百年大阀,不会那么没有规矩,于此同时。他们已经向皇帝陛下,以及太皇太后娘娘请求赐婚于李氏。
而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这个消息便已经闹的人尽皆知,显然,长安李氏没少做了手脚。
听到这个消息,赵石的头一个念头就是,李氏的主事之人们已经疯了。
在这样一个时节,求娶大长公主爱女,实与逼婚无异,向皇家逼婚,虽然求娶的非是皇家公主,其实也没太大的区别,这个姿态,实非臣子所当有,尤其是,长安李氏虽然乃京师豪族。
但他们的首领人物,跟历代权臣相比,还差的太远太远,手中既无兵权,宫内也无人相应,而且,他们面对的也非是一位幼年天子,而是一位年富力强,主政已然六载的英明君主……
这样强硬的姿态,赵石已经不知道长安李氏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了,若无通天手段,此实为肇祸之举。
不过赵石随即便也想到,李氏此举,说不准也有着求全之意,不管对皇家意味着什么,对于晋国公府而言,这其实算得上是一次间接的示好了。
至于为何是公主府的郡主,而非是晋国公府的嫡长女,赵石这里自然明白长安李氏的顾忌,别说他这位晋国公答不答应,就说文武重臣联姻,也将意味着太多太多的政治考量。
两害相权取其轻,赵石隐隐觉着,长安李氏这是宁愿得罪皇帝陛下,也不愿将晋国公府往死了得罪。
这样隐隐约约的意味,让赵石恼火之余,却也觉着有些滑稽。
到了这个时候,赵石真的很想将天妖等人叫到府中,让他们查一查,长安李氏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才让他们开始打起这样的鬼主意。
若说这个消息还没怎么激怒于他,而是觉得长安李氏太过反常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另外一个消息,一下便让赵石的怒火来到了顶点。
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被长安府扣下了,罪名是当街滋事,令豪奴于大庭广众之下,殴伤数人,而这数人,却都是身有功名的长安士子。
当时,赵石正满脑子的官司,目光在朝堂之上逡巡,间或与种燧,张承等人商议来往,哪有工夫顾及其他。
所以也没当一回事,毕竟所谓的豪奴,都是晋国公府中家将,这些都是厮杀汉,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物,脾气一个比一个暴躁,斗殴滋事的事情,可没少出了。
而今长安令尹衙门升格成了长安府衙门,又是中书直辖,最重要的就是掌管长安刑狱之事,虽说其中没有铡刀或者五色棍之类的东西,却也表明了朝廷整饬长安治安的决心。
而自己府中的这些家伙,不定便是碰到了刀口上,不过呢,只要没有伤及人命,他自然也就可以护得儿子无事,至于几个家将,也不过是当街殴斗,打板子嘛,皮糙肉厚的他们,正该如此教训。
所以,听到消息的他也只是派了幕僚持自己驾贴,往长安府衙保府中人等回来。
不过到了这一日晚间,晋国公府去往长安府衙的人被送回来,整个晋国公府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不但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被拍了三板子,连前去接人回来的李博文,也因咆哮公堂,挨了结结实实十板子。
至于随行的晋国公府家将,都是趴着被送回来的,最重的一个,双腿已然被打折,整个下半身都血淋淋的,只剩下了一口气而已。
当赵石来到外院正厅,灯火通明中,看到躺倒一地的人,当时就炸了。
随手就给了自家儿子一巴掌,打的向来斯斯文文的儿子口鼻窜血,指着这些家将道:“混蛋……若这里有一个命没了,我拿你这小畜生的命来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