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學 > 華人文學 > 《鐘鼓樓》在線閱讀 > 女大學生單相思的可愛小夥

女大學生單相思的可愛小夥

    一個女大學生的單相思。那小夥子確實可愛。

    話說張秀藻這天早晨捧著小竹笸籮,把買來的早點送進了家門,她因為在門洞裡遇上了荀磊,弄得方寸已亂,滿心滿意想把早點往桌上一擱,推說自己在早點鋪裡吃過了,便到左邊自己的屋裡一坐,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誰知她剛進屋,媽媽就告訴她:“剛來了電話——今天飛往法蘭克福的班機推遲到下午四點鐘起飛,你爸上午不走了。”而爸爸則已經脫去了原來穿妥的出國服裝,換上了家常打扮,坐在飯桌旁說:“秀藻呀,你一會兒沒事吧?吃完早點,你來幫我整理一下書櫥吧——兩年沒整理過了,今天上午倒是個意外的機會。”

    張秀藻真想託辭拒絕,比如說自己不舒服,或者說學校裡留的作業還沒弄完,但多年來父母對她的教養,使她難以撒出哪怕是這樣一種謊來。而她又絕不能說出她是被荀磊弄得心猿意馬的真情。她默默地坐到了飯桌旁,接過媽媽遞過的熱粥,點了點頭。

    整理書櫥!為什麼偏偏是整理書櫥?

    ……就是在爸爸那高大充實的書櫥前,她頭一回見到荀磊的。

    那是今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她從西郊回來,剛進屋,就聽見爸爸在喚她。她走進爸爸媽媽的那間屋,頭一眼就看見了一個清俊的小夥子,站在了爸爸的書櫥前,手裡捧著一本英文書,正翻著。

    爸爸從旁介紹說:“秀藻,這就是咱們院的傳奇人物——荀磊啊!”

    荀磊這時把眼睛從書上移開,抬起來徑直望著張秀藻。張秀藻吃驚了——這雙眼睛為什麼這樣熟悉,又這樣新奇?

    ……是的,荀磊恐怕不僅在這個小院裡算得上是個傳奇人物,在鐘鼓樓一帶,乃至在整個北京市,也算得是傳奇人物吧?

    他比張秀藻大兩歲,1960年生人。1960年是什麼歲月?“大躍進”帶來的惡果不僅使農村裡餓死了人,也給城市裡的居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大匱乏。那時候,荀磊的爸爸正是負擔最重的時候:他奶奶還活著,要贍養;他媽媽所在的街道工廠緊縮了,又重新成了家庭婦女,而他的兩個姐姐當時還小。荀磊的爸爸荀興旺師傅一個人要養活五個人。那時候荀師傅只有三十多歲,正身強力壯,但他食量大,定量不夠,因此上班幹活時,當中總得停下幾次,好把腰帶多扣緊一個眼兒。當時全家都寵著荀磊,但畢竟營養不良,他都一歲半了,還不怎麼會說話,而且頭顱顯得過大,囟門長久發軟……

    正像鐘鼓樓下流行過的順口溜所說的那樣,荀磊那茬人是“生出來就捱餓,一上學就停課,出校門就插隊,回了城沒工作。”咱們黨的幾次失誤和轉折後的困難時期,恰好發生在他們個人命運的幾個關鍵時刻,這一事實也毋庸諱言。與這樣的命運抗爭,克服客觀因素帶來的缺陷,發揮出主觀因素的全部力量,自然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但荀師傅指導著他所有的孩子,特別是荀磊,這樣去做了。不管社會上如何亂,他要求他的孩子學文化、“懂人事”、“不許出去瞎起鬨”。在小學裡,荀磊成了亂哄哄的教室中少數能認真聽講的學生。當他下課後居然拿著課本,站到老師面前,眨著一雙明亮的眼睛,有禮貌地提出幾個沒弄懂的問題,要老師解答時,老師心裡一陣酸楚,一陣欣慰,把他悄悄引到自己的宿舍,不但回答了他的問題,還誠心誠意地給他補充了一些知識——那都是當時被從教學內容中粗暴刪刈掉的。1973年至1976年上初中時,學校裡的文化課幾起幾落,不過總算設置了英語課,那英語教師據說有歷史問題,飽受過一番衝擊,讓他重執教鞭不過是“控制使用”,所以他站到講臺上時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市民的子弟們有幾個學得下英語的?教了半學期,默寫26個字母竟還有一多半不及格。那英語課他最後簡直是閉著眼睛教了——下頭像茶館一樣,幾個連本國語也不要學的學生爽性在教室後頭打起撲克牌來……而就在這樣的混亂當中,他發現總有一個聲音跟著他念,那便是坐在第一排的荀磊,他從最貧瘠的知識土壤中,貪婪地吮吸著所能獲得的每一點每一滴營養……

    據薛大娘他們回憶,在那幾年裡,院裡頭好像就沒有荀磊這麼個孩子似的。他一下學便坐在他家所在的那個小偏院裡唸書,偶爾提個水桶到公共自來水管那兒接水,臉兒白白淨淨的,見人羞怯地笑著打招呼,懂禮得讓人反倒覺得他古怪。又據澹臺智珠回憶,有一回她不知為什麼事去找荀師傅的愛人荀大嫂——那時她淪落到紐扣廠,大約是家裡爐火滅了去借塊發火煤——進了他家小院,便看見荀磊坐在小板凳上聚精會神地讀著什麼,她俯身一細看,發現荀磊讀的竟是一疊過了時的檯曆,她不免問他哪兒找來的這種東西?荀磊臉兒漲得通紅,像希望能“坦白從寬”似的說:“珠阿姨,是衚衕裡揀廢紙的胡爺爺給我的——人家扔了不要的。”她從荀磊手裡抽出幾張來一看,原來那是頭年用過的檯曆,每篇底下都有一點文字,或者引點語錄、諺語,或者有點歷史、地理知識,或者有點人物介紹,現在回憶起來,那些文字編得都很不精當,很粗糙,而且整體受著當時極“左”路線的制約,可荀磊在實在找不到書讀時,他就連那用過的檯曆也視為珍寶,用心地揣摩……澹臺智珠因而深深地感動,她內心裡萌動著的重新喊嗓、練功的念頭,被這偶然的接觸激發起來……倘若連石縫中的小草也在這樣頑強地伸展自己的身軀,那麼,已經開過花的小樹,難道就甘心在寒霜侵襲中凋敝嗎?

    如今常有人問荀師傅:“您是怎麼教育小磊子的?”他說不出來。真覺得沒得說。也常有人問荀磊:“你爸爸是怎麼把你教育成這樣的?”他也說不出來。真覺得無從說起。一切似乎都是無形的。當然也有令他難忘的一些情景,可那值得一說嗎?比如,大約是1969年吧,爸爸帶他到廠裡的淋浴室洗澡。當時,爸爸同車間的一位師傅,全身的汗毛都很重,他戲謔地用粗大的手指擰了一下荀磊的屁股,荀磊出於本能,聲音尖銳地罵出了兩句話:“你媽X!砸爛你狗頭!”那師傅尷尬地笑著,荀師傅卻過來關掉了荀磊頭上的噴頭,繃著臉,訓斥荀磊說:“你說什麼來著?你聽著:任何時候也不準罵人!更不許學那些瞎胡鬧的髒話!”並命令他:“給你大爺說‘對不起’!”荀磊低著頭,嘴唇緊抿著,成了一道線,半天不言語。那師傅忙把他那噴頭也停了,笑著說:“老荀,你也真是,這年頭大姑娘都罵街,誰不說兩句‘砸爛’、‘油炸’、‘清蒸’?算了算了算了!”誰知荀師傅竟氣得臉色鐵青,厚厚的胸脯繃得像兩塊鑄鐵,甕聲甕氣地宣佈:“我不管它什麼年頭,我的兒子就得正正經經像個人樣!”荀磊抬眼望著爸爸,那是全裸的爸爸,身上有解放石家莊時,作為一個最普通的士兵掛上的彩——鎖骨邊上一處,腰上一處,他小小的心靈忽然像被電擊了一般戰慄起來,於是他大聲地向那師傅說:“大爺,我不對,我錯了!”那師傅聽了他這話,看著他父子那情景,猛地轉過身去,擰開了噴頭,讓噴瀉的熱水,掩蓋住就要湧出的熱淚……

    1976年荀磊升人了高中,他要求父親給他買個袖珍半導體收音機,荀師傅毫不猶豫地給了他錢,讓他去買。想到這孩子多年來從未跟家長要過買冰棍的錢,荀師傅心裡不知怎的有點難過。荀磊每天用那收音機聽英語廣播。同學們都覺得他很滑稽:“小磊子想吃天鵝肉呢!吃外語飯,進外事部門,頭一條得有門子!就憑他那爹媽……哈!”這話後來竟至於當著荀磊的面說,荀磊只是安詳地微笑著,他真的是嚮往什麼外事部門嗎?其實他連哪些部門算外事部門也不甚了了。他只不過是覺得在那種氣氛下,惟有這英語廣播講座還聽得下去,況且,他牢牢記住了爸爸有一天講的話:“技不壓身。”

    1978年,高中畢業前夕,某外事部門在北京幾個區的中學裡招收培訓人員,條件之一是必須具有優異的外語成績。學校的那位英語教師竭力推薦荀磊應考。英語教師的“歷史問題”那時已經澄清,他只不過是1948年去臺灣中學教過半年書,絕不是什麼壞人。他到哪兒都是教中學,教英語,說他以此謀生也好,說他以此服務於社會也好,總之對他完全可以放心。他讓荀磊天天晚上都到他家,悉心地給荀磊輔導;當荀磊進了考場時,他在那大門外揹著手焦躁地踱來踱去,以至於別人以為他得了精神病……

    考完了,荀磊回憶出全部考題和自己的答法,老師拿筆的手顫抖著,給他預測得分——他能得84分。老師說,這即使不是最高分,也一定在錄取線之上了。

    但消息不斷傳來。許許多多的人——不僅考生本人,還有他們的家長及其親友——利用各種從最原始到最現代化的手段,湧向這個部門的“後門”:請客送禮、以位易位(你給我安排一個,我給你安排一個)、熱線要挾、秘書傳話……乃至坐著小轎車來“御駕親征”、拿著“尚方寶劍”(某大人物開的條子)來當場“宣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部門中有人敢言,有人敢怒,但“後門”仍然堵不死,一個又一個考得相當差乃至根本沒參加考試的人獲得了“錄取通知”。後來有人給報社寫了信,信登在了“讀者來信”欄,加上了很嚴厲的“編者按”。老師和荀磊捧讀那張報紙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這場招考據說以“後門進入率74%”收場。總算不是百分之一百。完全沒有後門,沒有背景,父母只是最普通的勞動群眾的考入者,據說只有荀磊一個人。他是第一名。他的英文考試得了87分,老師還給少算了3分。第二名是64分,他這個第一名同那第二名的差距居然多達23分!連參加招考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後來也說:“如果我們連荀磊也不要,那可真是沒有天理良心了!”

    考入的這批青年人在國內培訓了一年,後來便送到英國學習。荀磊一直保持著第一名的位置,並且總是把第二名甩開相當一段距離。連最嫉妒他的同伴也說他有一種“語言天才”,並且有人歸結為“遺傳基因”。“天才”?“基因”?在泰晤士河畔,聽著威斯特敏斯特寺的鐘聲,荀磊回想起9歲時淋浴室中的那一幕,淚水湧到了他的眼眶,又被他嚥進了咽喉。他的靈魂顫動著,他感到從來沒有這樣強烈地愛過自己的祖國——那是具體已極的、實實在在的祖國,有塵土飛揚的小衚衕,古老的、頂脊上長著枯草的鐘鼓樓,四合院黑糊糊的門洞,門洞頂上掛著一對舊藤椅,鎖骨下和腰上有著槍傷的爸爸,愛做雞蛋炸醬麵給大家吃的媽媽,善良的安心於服務工作的姐姐們,以及那些可愛的鄰居,從珠阿姨家傳出來的胡琴聲和咿呀的西皮流水腔,還有英語老師那似乎總是吃驚的表情……那就是他“天才”的來源,就是他的“基因”。他一定要好好地為祖國做一個正正經經的、有切實貢獻的人……

    在英國的學業結束了。同伴們都迫不及待地要坐飛機回國,因為回去後將有另一場戰鬥——爭取分配到一個可心的下屬部門,從事可意的具體工作。荀磊卻取得大使館同意,乘火車回國。他渡過了英吉利海峽,穿越了整個歐洲,並且橫切過整個蘇聯,經過了西伯利亞,歷時半月,終於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鐘鼓樓附近的這條衚衕,這個古老的四合院……他發現這裡一切似乎都沒有變化,門洞裡依舊掛著那一對舊藤椅,院中樗樹(臭椿)上的蟬鳴還是那麼一種聲調,公共自來水管水擊桶底的聲音也還是那麼琮有韻……可是畢竟也有比較顯著的變化,原來裡院北房換了一家姓張的來住,據說是位局長,有好幾大櫥的書,其中還有不少英文書。於是他便在等待分配具體工作的那段時間裡,跑去借書看……

    張秀藻在自家的書櫥前,頭一回見到荀磊後,不知為什麼,第二天總忍不住同爸爸媽媽議論他。媽媽說:“是個奇蹟。他那麼個家庭,又碰上這麼個年月,居然能自學外語成才,說出去人家怕都不信……不過,他這事也許不適於宣傳吧?牽扯我們的陰暗面太多了是不是?”爸爸卻另有見解:“是牽扯不少陰暗面,而且是大陰暗面,‘窮躍進’啦,‘停課鬧革命’啦,‘知識越多越反動’啦,走‘後門’啦,幹部子弟特殊化啦……可小磊子成才的經歷本身,也就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還有足以戰勝陰暗面的光明力量,這個力量有時也許是零散的、不起眼的、無形的……可它到底還是有勝利的時候……”張秀藻對爸爸媽媽這種一本正經的議論並不怎麼感興趣,她發表感想說:“多聰敏呀——不坐飛機,而是坐火車回來;火車車窗提供給他的,不知要比飛機舷窗能提供給他的,超過多少倍!何況他們去的時候,已經坐過了飛機……他說他記了一本《乘火車回國日記》,真想向他借來看看!”爸爸媽媽都說:“那你就去借吧!”

    第二個星期日,她便去荀磊家借,荀磊爽快地借給了她。她當晚便讀了。後來又帶到學校,每晚偷偷重讀一部分。她驚訝地發現,雖然他們以前並不認識,而且各自的生活經歷也有那麼多的差別,可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卻有著那麼多相通的地方……她把那本日記壓在枕下,頭一次體驗到失眠的滋味,一顆少女的心,在胸腔裡被愛慕和嚮往煎熬著……

    又一個星期日,她去荀磊家還那本日記,發現荀磊的小屋裡還有另一個人,那是一位同她年齡相仿的少女,高高的額頭(北京叫“錛兒頭”),深深的眼窩,油黑的大眼仁,鮮紅的厚嘴唇,個子不高,體態輕盈,頭上梳著時下已經不多見的短辮,穿著一件質地、樣式一看就不同於國貨的襯衫;頭一眼望去,張秀藻心裡本能的反應是:啊,華僑,要麼外籍華人,他們搞外事活動的人,所以有這種人來往……可稍一冷靜,她就看出那少女同荀磊的關係很不一般,同時心裡也就清醒了:荀磊即使已經分了具體工作,也不會把工作對象引到家裡來啊……

    “我來給介紹一下,這位是我的朋友馮婉姝,這位是我的鄰居張秀藻。”分明是荀磊的聲音,響在了耳邊。

    張秀藻同馮婉姝的手握到了一起。當雙方把手鬆開以後,張秀藻覺得腳下的地在往下陷,而頭上的屋頂變成了一股煙。她知道一切都絕望了:她僅僅是鄰居,而人家才是朋友!

    張秀藻心海里波濤翻湧,張奇林竟然一點也沒有發覺。他讓她幫著整理書櫥。在這樣一個清晨,當她走進右邊屋裡時,怎能不勾起她頭一回見到荀磊的回憶,那是怎樣清晰的一幅似乎可摸可觸的圖畫啊:荀磊就站在那個位置,手裡正翻著一本英文書,而窗外的陽光,正斜射進來,鋪到了他的肩頭……

    “秀藻,你怎麼了?不舒服嗎?”媽媽看出來點苗頭。但她僅僅是從生理的角度進行觀察。

    “不,沒有。沒。”張秀藻挺起胸脯,勇敢地走到了書櫥前,鎮靜地問爸爸:“咱們從哪邊開始?”
此页面为TW繁体版,其他版本: 中文简体 | HK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