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武備在晉南接到父親向文成的信。
幾年前向武備離開笨花以後,夜行曉宿,終於來到他仰慕已久的“西北”——延安。他在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服從組織的需要,又東渡黃河,經歷了從部隊到地方,從地方到部隊,從山地到平原,從平原到山地的無數次轉換,最後“落”在太行和呂梁之間的晉南腹地,太嶽抗日根據地。接到家信的向武備,現在是太嶽區一個縣政府的領導人。現在的向武備,算得上是久經鍛鍊了,可這位久經鍛鍊的領導人,拿着這封寄自笨花的家信,雙手卻是顫抖不已。這顫抖,並不只因為家信的珍貴,而是緣於信封上那些古怪的難以辨認的字跡。武備知道,家信必是父親向文成書寫,他熟悉父親的筆體。可是為什麼父親單把這封信寫成如此模樣:字們似是而非,滿紙墨跡斑斑。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起向武備,他不知信中等待他的會是什麼。他不拆信,只把信平擺在炕桌上,觀察沉思良久。這位“小知識分子”出身的向武備,抗戰雖然給了他一身勇氣,面對這樣一封家信他卻躊躇不前了。
向武備經過一番躊躇,還是小心翼翼地拆開了信。如同信封一樣,信紙也是滿篇“塗鴉”。他從這些歪三扭四、模糊難辨的字裏行間,還是費力地讀懂了這信的內容:原來就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先後失去了姑姑取燈和祖父向喜兩位親人。父親對家中變故的描述措詞嚴謹,語氣平和,唯恐這信落入敵人之手。但武備馬上就明晰了信中的一切。兩位親人的離去已經足以使武備悲痛萬分,然而更使他難過的,還是父親的字跡。難道這只是父親的悲痛所致?照往常,父親即使心有千頭萬緒,也會把字寫正確的。當今,父親更懂得書信往來的不易,就會更加重視每一個字的傳遞功能。往日父親給武備寫信,總是努力把字寫得“蠅頭小楷”一般。而這次,他似乎是沒有力量再去完成寫信這個簡單的書寫過程了。那麼,這是父親的眼睛所致。武備終於判斷出了父親這封“塗鴉”家書的因果。現在,兩位親人的離去,一位親人視力的消退,使向武備遭受的精神打擊是難以言表的。若在往常,接受了這種難以言表的打擊,他一定要騰出些時間作些自我排遣的:一個人走上太行的西麓,向東方長時間的遙望;插上門用棉被蒙上自己,佯做頭疼腦熱,喝一杯警衞員為他沏好的薑糖水,像個兒童一樣接受一次安慰;召開一個本不急於召開的會議,把憤怒都撒向對敵鬥爭……但是這次,武備連個自我排遣的機會也沒有了:他剛剛接到通知,他必須立刻出發,赴雁北地區參加一個重要會議。從延安來了位首長,要傳達《對日寇最後一戰》的文件精神,屆時向武備還能夠在那裏看見他的大叔叔向文麒,向文麒所在的根據地屬雁北。
向武備壓抑着內心的悲痛,還是按照一個領導者應有的風範,準備出發去雁北。行前他把父親的信穩妥地帶在身上,他打算把家裏的事也告知大叔向文麒。經過幾個日夜的兼程,他從晉南的太嶽地區來到晉西北的雁北地區。這時,身在雁北的向文麒,早就在準備着迎接侄子向武備的到來了。這天他終於在一個村口接到了武備。文麒一看見武備,便興奮地操着一口保定話説:“昨天有一位晉南的同志過來,我就知道你也要來參加會了。我就隔長補短地到村口看,估計就是今天。對了,我還要迫不及待地告訴你一件事讓你再次高興一下。你猜猜是什麼事吧。”
可惜武備沒有馬上要猜的興致,見到叔叔,也不似往常那樣興奮。這次叔侄相見不似以往那樣興奮,抗戰以來,他們叔侄二人是不少見面的,開始他們就在延安抗大相遇,後來又一同來山西。每次見面,兩個人高興得都有許多話説。文麒沒有去過笨花,他最願意聽武備講笨花,他説抗戰勝利後,也許第一件事就是和武備結伴回笨花一趟。他還説單聽笨花這個村名,就很引人嚮往。老家要是叫張家莊、李家莊什麼的,也許他就不一定那麼嚮往了。那時武備就竭力再把笨花給文麒做些渲染,更顯出對笨花的一片深情。談完笨花,他們還有話可談。他們常把保定的“育德“和邢台的“四師”做些比較。即使面對一個洪深和一個王元龍,也能展開不少話題。最後他們總把話題落到山西的抗日形勢上。文麒想聽武備介紹“沁源圍困”①武備願意聽他在文水縣時,住在一個叫劉胡蘭②的小朋友家養病的故事……但這次叔侄相見不似以往,武備話很少,顯得心事重重。他不願意剛見到叔叔就向叔叔“報喪”,不“報喪”又找不到更合適的話説。他在村口呆立一會兒,只對文麒説:“我先到你那裏去洗洗腳吧,我兩隻腳上都打了泡。”文麒説:“這還不好説。可是我讓你猜的事,你還沒猜呢。”武備説:“我先洗完腳再猜吧,反正這兩天我還得住你那兒。”
武備不猜,文麒便賣關子似的也不説,他把武備領到住處,讓警衞員給武備燒水。文麒現在是這區的區長,這住處是他的辦公室兼宿舍。房內有一盤大炕,雖是農家,卻桌明幾淨,屋內擺設井井有條。武備早就注意到,山西鄉村,不論晉南晉北,炕都很寬大,居民也很注意房間的整潔。即使一間屋裏陳設少得就一盤鍋台,這鍋台也要擦拭得清潔明光。不像河北,房內的一切總顯出主人的漫不經心。武備常想,這便是太行山東西兩側民風的差異吧。
向武備坐在向文麒寬闊整潔的大炕上洗腳,向文麒還在滔滔不絕地繼續他的話題。他見武備對他的問題始終沒有要猜的興致,終於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起自己。他對武備説:“知道戰地劇社吧?”武備説:“知道,屬軍區。”文麒説:“戰地劇社也來了,一會兒就到。劇社一來,就得想着給他們改善伙食。我也成了東道主。”武備只不在意地“噢”了一聲。文麒看出了武備的心不在焉,説:“你怎麼了?”武備説:“叔叔,你給我根針,我先挑挑泡吧。”文麒拿給武備一根針,尋思他的心不在焉是讓腳疼給鬧的。武備洗完腳,坐在炕上搬起腳挑泡,文麒就又接上戰地劇社説:“戰地劇社有位作曲家也姓向,知道吧?也來了。”
向武備總算知道叔叔要他猜的是什麼了:這是他的另一位叔叔向文麟來了。武備管他叫二叔。剛才武備神不守舍的,生是沒往這裏想。現在經文麒一説,他還是有些責怪自己對二叔向文麟的忽略。
武備和二叔相處不似和大叔那麼自然,大叔的長相酷似祖父向喜,但性格比祖父活潑。二叔身材瘦高,長相酷似生母順容,性格卻又隨向喜:平時少言寡語,待人也很少顯出親切,常給人一種距離感。但是他的文藝天才是家人料想不到的。在延安時他入“魯藝”③,吹、拉、彈都拿得起;而説到唱,他首唱過《黃河大合唱》,他是那位“我站在高山之巔”的男高音領唱者。後來他進入西北,在戰地劇社任作曲,他的許多作品都在根據地傳唱。這使得向武備常想起當年身在邢台四師時的自己。那時他寫詩,編劇,反而沒有入道文藝。還有大叔文麒,當票友時就認識王元龍,也沒入此道。二叔呢,卻莫名其妙地從事起武備先前嚮往過的事業了,就彷彿向家非得出一個文藝天才不可。
儘管武備仍在神不守舍中,但他知道二叔向文麟要來,怎麼説也是一件難得的事。這是幾年來他們叔侄三人首次在異鄉相聚,這總是向家人在異鄉的一次團聚吧。武備願意在這裏見到二叔,也是不忘他口袋裏的那封家信。
向文麟來了,沒有馬上和文麒、武備見面,他正忙於他今晚的演出。這次戰地劇社來雁北,是為配合這次會議的召開。大戲、小戲、合唱、獨唱帶了整整一台。有出壓軸戲名叫《源泉》,便是向文麟的作品。他自任編劇、作曲和指揮。這出戏講了一個抗日戰爭中軍民魚水情的故事:某地在一次反掃蕩戰鬥中,幾名八路軍戰士掩護羣眾往山地轉移,日本兵緊追不捨,但又找不到目標。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唯恐孩子的哭聲引來敵人,竟用手捂死了自己的孩子。同時,又有一個戰士為掩護羣眾獻出了生命。後來戰鬥勝利了,羣眾為這戰士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編劇、作曲和導演都為這儀式費盡了心思。結果這儀式也成了這劇的經典片斷:送葬人把這位戰士高高舉起,邁着沉重的步子行進在舞台上時,導演為這個行進的行列設計了許多隊形變化。伴隨這行列行進的,是一首深沉而悲愴的動人樂曲,這樂曲被獨立成章地稱為《哀樂》。這首《哀樂》現時已在根據地流傳,並且已經作為正式的追悼會和葬禮之用。它的作者向文麟也因之更加出名。
戰地劇社的戲台搭在村口的土坡上,當晚演出時,觀眾除了與會人員,附近的村民也擠滿了山谷。向文麒和武備都坐在台下觀看。《源泉》開始了,一位穿灰軍裝的高個子出現在舞台一角來指揮樂隊了。台下的文麒對武備説:“看,你二叔。這傢伙不知怎麼學會了這一套,據説是冼星海發現他的。”文麒一邊看戲,一邊品評戲台上發生的事。這確是一台感人至深的戲,許多素材都取材於當地的真人真事,台下的羣眾很為這台戲而感動。劇情發展到那個經典的送葬片斷:台上送葬的隊伍出場了,《哀樂》奏起來了。武備從來沒有聽到過如此深沉感人的樂曲,這樂曲像哭泣,像訴説,這哭泣和訴説都是發自人的肺腑。它使觀眾不能不隨之一起想哭泣,想訴説。武備不能自制了,他暗自抽泣着離開了會場,獨自回到文麒的住處。
演出結束後,文麒領來了文麟。文麒發現武備一個人呆坐在屋裏,也不點燈,就埋怨武備為什麼提前離開會場。他點上燈,看看武備紅腫的眼,就又打趣着對文麟説:“你看,藝術的力量,你的曲子竟然也能讓武備受其感動了。”
二叔文麟觀察着悶坐的武備,覺得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他走到炕前,對這位不常見面的侄子説:“武備,我猜你是另有心事。談談吧,我們可不拿你當孩子了,有了問題同志之間交換一下意見自有好處。普通同志之間需要幫助,縣級領導就不需要幫助?”文麟對武備説話,沒有兒女情長,完全是同志式的。這時文麒也才感到武備的沉悶大概另有原因。他把武備叫到桌前,三人圍桌坐定,武備這才把家裏的事告訴兩位叔叔。他把父親向文成的信在燈下展開,他的兩位叔叔用力辨認着信上的字跡,他們到底也讀懂了他們那位身在笨花的大哥的字。文麟沉思片刻説:“沒想到,我這首《哀樂》竟像是專為家裏人寫的一樣。”但是文麒和文麟,他們誰也沒有覺出笨花這位大哥的字有什麼異樣。他們只記得小時候在漢口,那位眼神不好的大哥看報時鼻尖頂着報紙。有一次吃飯時把一段麻繩錯當粉條夾到碗裏。字被他寫成如此模樣,還有什麼奇怪呢。
酷愛説話的文麒沉默多時才説:“其實我離開保定後,最掛念的就是取燈。我也常注意冀中的戰局,也怪我這當哥哥的沒把她保護好。”文麒説話只提取燈,卻沒有提到父親向喜。叔侄三人守着一盞燈和一封信又悶坐一陣説説取燈,還是無人提向喜。後來文麒打破沉悶提議説:“走,出去走走吧,到山上去。”説着先站起來,文麟和武備響應着文麒也站起來。叔侄三人來到剛才演出的山坡上,他們繞過一個空蕩的戲台,走上這座山的最高處。文麒又説:“來,站成一排,咱們面朝東南站有一會兒。”文麟和武備再次響應着文麒,面向東南站成一排。這天夜裏,月色格外清澈,能看得很遠很遠。武備向東看就像看見了笨花村。文麒文麟看不見笨花村,只看見月光下那些山山嶺嶺,溝溝壑壑。面對着山嶺和溝壑,文麟突然發話説:“現在該我提議了,來,讓我們為取燈默哀吧。”
文麒和武備響應着文麟的提議,將身子站直,把頭垂下。文麟向着東方,一往情深地説:“取燈,我們正在太行山為你默哀。你怎麼這麼早就走了。我們只剩下對日寇的最後一戰了。我那首《哀樂》莫非就是專為獻給你的?我願你能夠聽見……”
叔侄三人面對着東方的山嶺和溝壑,只為取燈一人默哀,還是無人提到他們的父親和祖父向喜。武備本能地感到,向喜的名字對他們來説,或許只存在於另一個主題之中:當他們為自身的缺點挖掘家庭根源時。
剛才叔侄三人在為取燈默哀時,武備也想提議為祖父向喜的死作點表示,正在猶豫間,卻發現“儀式”已經結束。他好像就再沒有理由組織起他的兩位叔叔了。
叔侄三人下山往回走,文麟又説:“我在魯藝時,還想過把取燈弄到魯藝呢。她的歌唱得比我還好,在同仁就打了基礎。我唱歌還屬土鬧兒。”
①.沁源圍困:指1942年山西軍民對日寇實行的大包圍。此次圍困長達883天,戰鬥2730餘次,斃傷日偽軍4200餘人,最終迫使日本人逃離沁源。
②.即烈士劉胡蘭。
③.延安魯迅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