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古戲。
戲劇始於南宋末年,興於元,直至明清時代最為繁盛。
宋真宗時,德妃劉娥將自己的侍兒李氏所生之子抱為已子即為仁宗。劉娥登上後位,此後首創中國歷史上全套垂簾聽政制度十幾年,身披龍袍,險些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是劉娥和仁宗生母李氏的關係一直不錯,李氏本就是劉娥的侍女,對劉娥一向忠誠,生子之後也一直留在劉娥身邊,後來又安排她生了一個女兒得慰失子之苦,並逐步由崇陽縣君、才人、順容一直到臨死前,被劉太后封為宸妃。劉娥曾派內侍找到李氏親人並封以官職,李氏對劉娥心存感激,因此雖然一直在宮中,卻始終未説明真相。直至劉娥死後,仁宗才得知身世,但看到劉娥厚葬李氏,嘆:人言可畏,我差點錯怪太后。因此仍然很感激劉娥,劉娥執政多年自有政敵,這個時代趁機詆譭劉娥,仁宗同劉娥母子感情大約很好,則乾脆地説:\"太后待我有恩,任何有關太后的壞話我都不想聽。\"(詳見本書)
不但如此,終南北兩宋,對劉娥均有較高評價,稱其為一代賢后,女中任姒。史學家也稱其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後來慈禧太后欲垂簾聽政,也是處處提着要拿章獻太后劉娥作為仿效。
劉娥的故事在狸貓換太子中被抹黑,則是在明朝的時候。明朝宮闈中發生過兩件奪子殺母的慘案。
一個發生在明宣宗時期,明宣宗寵愛孫妃,而孫妃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將一名宮女生下的兒子奪為已子即明英宗朱祁鎮,並害死皇子的生母。孫妃則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終年。那名慘死的宮女,雖然生下過皇帝,但卻死得無聲無息,而連姓名也無從得知。而終明英宗一世,不知道自己的生母為何人。但是這件事從逃到宮外的宮女口中泄露出去,傳揚民間。
另一樁發生是明憲宗時期,明憲宗寵愛比他大了十幾歲的保姆萬氏並封為貴妃,萬貴妃無子,宮中所有妃嬪凡是懷孕均被她殺死,唯有一名紀氏宮人逃過一劫,生下一子,即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紀氏在冷宮撫養皇子數年,明憲宗才知此事。但是不幸的是,萬貴妃也同時知道此事。因為明憲宗年紀已大,而一直無子,萬貴妃只得留下皇子性命,將紀氏毒死。
這兩樁事流傳到民間,連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説當朝皇帝的事。戲劇詩歌中向來有為了避禍而\"指漢為唐\"的傳統。比如白居易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長恨歌開篇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戲劇更多借古諷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百姓就編派漢光武帝劉秀將開國功臣統統殺光的戲\"二十八宿上天台\",編派宋太祖趙匡胤殺了義弟鄭恩,鄭恩之妻陶三春興兵,趙匡胤陪罪的戲\"打龍袍\"。可嘆劉秀趙匡胤還真算得是歷代帝王中的仁厚之人,無端地替朱元璋背這個黑鍋。
於是\"狸貓換太子\"就此出籠,那些被害死的皇子生母,在戲裏不但逃過一劫,而且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做回太后寶座,終於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害人者得到報應。藉着戲文來罵孫太后、萬貴妃,也同時把明英宗明憲宗涮了一把。而劉娥同劉秀趙匡胤一樣,也替後來朝代的宮闈血案背上了黑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