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石並沒有跟乃蠻部來使説話的興趣,使者的作用,往往在於試探,在於結盟,在於談判,而對於現在的情勢來説,對於註定成為敵人的乃蠻部,派來使者的意圖恐怕也只有試探了。
所以接觸他們,讓他們留在這裏太久,都是不合時宜的。
於是,一行乃蠻部的使者並沒有作為會盟的旁觀者被留下來,克烈部的消息還沒傳回來,趙石也無意斬殺使者立威。
戰爭的準備還未做好,要留出一些時日,韃靼人的會盟雖然看上去進行的如火如荼,但實際上,韃靼人本身已經遭到了重創,經過一番探查,韃靼人再沒有一個能夠組成數千戰士的強大部落了。
而招募並訓練韃靼人戰士,也是個長期且無法立竿見影的任務,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沒有多少幫助,主要還是要靠麾下秦軍士卒。
與乃蠻部的戰爭,也絕對不可能像突襲卡勒部一樣簡單,因為乃蠻部不但實力強橫,而且還有着廣大的戰略空間,對於秦軍來説,這兩樣都可能是影響戰爭結果的致命因素。
所以他需要克烈部的配合,實際上,如果不是乃蠻部正在和克烈部交戰,並已經持續了數年之久,趙石是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和強大的乃蠻部開戰的,甚至於在摧毀卡勒部之後,他會選擇退回到雲中草原,等待時機的成熟。
但現在總歸是有了戰機,只要克烈部還能支撐。還有那個作戰的膽魄,那麼他也就不妨跟乃蠻部戰上一場。試探一下乃蠻部的底藴。
戰爭從來不會講究什麼温情,勝利者得到一切,失敗者失去一切,所以他在等克烈部的消息,在這之前,他是絕對不會跟乃蠻部交戰的,更不會去特意激怒乃蠻部。
他在等,等韃靼人的會盟過去。等克烈部的消息,一旦知道克烈部已經沒有再戰之力,他會包不猶豫的收攏這些韃靼人,並強制他們放棄雲外廣闊的草原,推到雲中去,那裏離大同更近,也能對西夏的河套地區產生威脅。
乃蠻部……那也只能等到他積蓄的力量足夠的時候。或者……蒙古人忍耐不住,再次西進是時候,再來跟它計較了。
這無疑是一種戰略上的抉擇,現在的他,卻已經能夠遊刃有餘的在這種大略上做出明確的選擇了,他的性格也決定了一旦做出選擇。便不會再瞻前顧後。
與其説將乃蠻部的使者送走,不如説將他們驅趕出了這片草原,若非身處草原,根本沒有什麼關隘一説,這些使者根本到達不了額拉姆河河畔。趙石也不會給予他們任何窺探的機會。
秦人跟草原上最強大的部落的第一次接觸,就這樣匆匆結束了。雙方都很不滿意,乃蠻部使者雖然都安然無恙,但這樣的遭遇,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從所未有的羞辱,其實戰爭的到來,在乃蠻部使者被驅逐出去那一刻開始,便是已經註定了的。
只是乃蠻人對於來到草原上的漢人到底來自何方,有着怎樣的實力,目的是什麼,並不算明瞭罷了。
長久以來,女真人在草原建立的威名,讓所有頭一次見到秦軍軍伍的草原人,都會不由自主的將他們當做是金國屬下的漢軍。
對於漢人來説,這不啻於是一種無法抹去的恥辱,但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來説,卻又不無好處。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乃蠻部來説,在面對一個諱莫如深的對手時,他們已經失去了戰場上的先機。
反而是對乃蠻部的情形知道的越來越多,也對這個敵手認識的分外清晰的秦軍,在戰爭來臨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並找不準了自己的位置,他們將以弱者的姿態,來堅定的挑戰強者的權威。
戰略上的清晰認知,戰術上的應對也就截然不同,所以在乃蠻部憤怒的想着怎麼回報這些狂妄的傢伙的時候,一場他們根本沒有預料到的,甚至是無法想象到的殘酷戰爭其實已經早早拉開了帷幕,就等着各方角色登場了……
這些天,趙石過着看似悠閒,其實卻很緊張的日子,軍心士氣,他要時刻留意,北方的動靜,也要派人嚴密探查,他更在等待着東邊來的消息,加之糧草的分配,更多的有助於全軍將士,以及戰馬適應草原水土的辦法。
等等等等,在這樣一個時候,等待的滋味更像是一種煎熬,幾個深知他心思的軍中心腹將領,也都等的望眼欲穿,恨不能馬上跟人真刀真槍的幹上一次,來的痛快些。
在韃靼人鬧的越來越喧騰的時候,秦軍的軍紀在悄然間卻是越來越嚴,秦軍的戰馬,也再不是成羣的放養在草原上,而是陸續回到了兵卒的身邊,由兵卒輪流出去放牧,用枕戈待旦來形容,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時常進入趙石帳篷的瑪麗安娜,也察覺出了趙石的不同,變得越發的小心翼翼起來,因為這個男人所散發出的危險氣息,越來越是濃重,靠近他的身周,便好像進了冰冷的冰湖一樣,讓你心寒,讓你恐懼。
女性的温柔,在這樣一個危險的男人面前,,根本毫無用處。
在等待中,時日一天天過去,終於,韃靼人的會盟之期到了,但忽難還是沒有回來,但北邊卻已經出現了乃蠻部騎兵的身影。
這是一些斥候,草原上稱之為遊騎,秦軍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撲上去,將他們驅逐開去,來來往往間,兩族的戰士終於第一次交上了手。
兩族騎兵的優劣在這一刻徹底的暴露了出來,用秦軍士卒的話就是,這些傢伙跑的像兔子,當然,這麼説的時候還要尷尬的在心裏嘀咕一句,射術也還過得去。
但對於乃蠻部的騎兵來説,這些漢人的騎術馬馬虎虎,但他們的弓箭射的實在是遠,至於準頭嘛,只要靠的別太近,也不用畏懼他們什麼。
互有優劣,也互有傷亡,但長時間糾纏的事情,雙方都有顧忌,不會做出那般沒腦子的事情,所以根本不會有近身搏殺的機會,也無從知道,對方馬戰的本事到底如何。
但在鮮血和屍體面前,敵意卻已越來越濃,戰爭的節奏在加快,這是誰也控制不了的事情……
到了五月,韃靼人的會盟終於在一個天高雲淡的日子裏召開了,草原上到處都是韃靼人的歡呼聲,當成為汗王的不顏昔班,在韃靼人各部貴族的簇擁之下,出現在所有人面前的時候,韃靼人的歡呼嘯叫聲,響徹天地之間,並擴散到這片草原的每一處地方……
大秦成武三年五月,韃靼人在大秦幫助之下,再次推舉出了自己的汗王,但在他的安達,木華黎的建議之下,並未立下汗號,而是修書於大秦皇帝,言明世代為大秦守邊之意,立意稱臣,並請求大秦皇帝賜下封號……
經過這些時日的思索,不顏昔班也放棄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接納了木華黎的建議,並將此事宣告於韃靼諸部。
順理成章,根本未曾激起多少波瀾,便徵得了韃靼各部貴族們的響應,擊敗了金國人,並幫助韃靼人結束內亂,懲罰了背叛者的漢人強國,理應獲得韃靼人的敬意以及忠誠……
不得不説,那些懷揣夢想的韃靼人,在汪古部覆滅,卡勒部背叛,麻裏部被趕走,勒察部分裂的時候,便多數已經絕望,接下來的內亂,更讓大部分這樣的人越發的少了,到得現在,新晉的韃靼貴族們,只渴望趕緊結束戰亂,至於會受到誰的蔭庇和護佑,他們其實並不算太在意,但話説回來了,還有比秦人更合適的嗎……
如此,繼吐蕃低地內附之後,又一個異族臣服在了大秦腳下,這樣的榮耀,對於大秦來説,這是振奮軍民士氣的最好功績,甚至於比滅蜀還要來的震撼幾分,這是足以讓大秦成武三年記入史冊的大事。
雖然,沒有吐蕃低地內附那麼幹脆,不留首尾,但分量上,卻也差相彷彿,甚至於在戰略上,比之吐蕃低地內附要好處要多的多……
所以也就可想而知,這樣的消息一旦傳回大秦,將引起大秦上下怎樣的震動了……
不過那到底是將來的事情,按照趙石的估計,修書一定會得到答覆,但比起不顏昔班親自帶領部落貴族入京覲見來説,引起的震動還要差上幾分……
而現在,也不到真正高興的時候,他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作戰還是暫時退卻,都還要看東邊的消息,最終的結果,還是一個等字而已……
(月票,月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