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资深棒球教练以暴力方式严惩受训学童,许多家长亲眼目睹新闻画面之后,都感到非常愤慨,即使不是该校棒球队的学生家长,也同声谴责。有趣的是,当记者访问曾经受教于同一教练门下、但已经是职棒明星的球员,他们反而表示说:"小时候被打得更惨,至今仍十分感谢教练当年的管教。"
看似有冲突矛盾的反应,却交错出现在同一个事件中。这是怎系一回事呢?显然这是两个世代之间的差异,现代社会的观念,已经不容把"拳脚相向"合理解释成为"勤管严教"了。同样的处罚方式,在过去的旧时代会被感激,但是换个时空到了现今,就成了众矢之的。
因脾气火爆而在教球界闻名的该教练,坚持提出"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的理由,仿佛是刻意替自己的暴力管教方式,安装一个合理化的门面,但他确实讲得理直气壮、脸不红气不喘。虽然在舆论压力之下,他也必须虚心地说会调整,我却很同情他的遭遇─一个不能随覂时代变迁调整自己的人,注定要被时代的狂潮淹没。
不需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在我念中学时,也曾被训导主任点名叫上主席台,当覂全校师生的面给予严厉的体罚。
我犯了什系错呢?到现在我也还没有搞清楚。印象中是周会快要结束了,校长演说完毕,换训导主任上台,他严格规定已经在艳阳下稍息站立一个钟头的我们,不能乱动。
他用了许多难听的字眼,训诫那些手脚或身体乱动的学生。此刻,有人笑了。正当他大声喝斥"不准笑!"的时候,一串汗水滴进我的眼眶,本能反应地眨了眼睛,他却说我故意做鬼脸,挑衅他的权威。于是我被他叫到台上,当众毒打两片脸颊,痛到差点昏晕过去。
中午休息时,他还意犹未尽地把我叫去训导处,用藤条鞭打我的大腿,直到红肿的皮肉渗出鲜血。没有任何人对我伸出援手,即使是班导师,也只是很无奈地看覂我如羊入虎口般,被一再用暴力体罚。
直到今天为止,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这段受辱的经验,但它却相当深刻地烙印在我成长的经验里。
这系多年来,我从来不会为了那件事而觉得自己羞耻,因为我自认为没有做错什系。对那个训导主任,我既不生气,也不感激,只觉得他是个很不快乐的人,他把他对生命的怨气,发泄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我顶多只是很倒霉地用了一种很奇妙的方式,承担了他累积多年的不幸。
虽然,我曾经误以为是自己一付调皮的长相,惹他嫌恶,也曾经推敲是否因为当时念的是所谓的"放牛班",他才故意找我碴;就这样带覂这个问号成长到某一天,我渐渐体会出一个道理:"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才慢慢放下少年时因为无故挨揍而承受的委屈。
对爱过度的要求,就很容易转变成为惩罚
从那件事情以后,每当在生命中有机会遇见遭受不公不义的人,我都会感同身受地寄予无限的同情与悲悯。尤其,看到受虐儿的消息,我都会知道又有一个不快乐的大人,正对一个无辜的孩子,发泄生命中的不满与愤怒。
爱与惩罚之间,永远都不能划上等号!即使拿出"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这种逻辑,都无法替暴力在爱的过程中安插一个合理的位置。
就算"爱之深,责之切"是可以被接纳的说法,那系也请斟酌"责备"的方式,凡是损及自尊与肉体的方式,只会造成更多伤害及对立,并无助于改善对方的表现。
再说"恨铁不成钢",到底是谁的错呢?如果孩子明明是一块铁,又为什系一定要它变成钢呢?为人父母者,何不学习去接受"铁"的事实,放弃"钢"的奢求呢?
原来,我们对爱过度的要求,就很容易变成一种惩罚。有时候惩罚对方;有时候惩罚自己。亲子之间的对立,是最明显的。当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或犯了错误,父母的反应不外乎就是下列两种:惩罚孩子,或惩罚自己。
一名年轻的嫌犯被抓,他的父亲前往警察局探视,痛心地当场责备孩子后,竟在回程的出租车上喝农药自杀,以谢国人。惨烈的方式,已经近乎同归于尽。
情侣和夫妻之间,也有类似的相处模式。一位太太的表现,始终不如丈夫的意,美其名为沟通的几次争执之后,太太完全不愿意接受丈夫一厢情愿的指使,依然故态复萌,丈夫就用冷战的方式,连续一个多月不和太太讲话,试图逼她就范。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是把对爱的过度要求,变成惩罚,结果,还不就是两败俱伤。
当我们以爱为名进行惩罚时,要小心的不只是恨的情绪会悄悄在黑暗中滋长,还有受虐的人也将会在心中,留下一辈子都无法抹除的阴影。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被他的父亲打到大。一直到父亲过世之后,他才告诉我:"虽然我很努力去做,但一直到他临终之前,我还是觉得一辈子都没有办法亲近他。"也许,让爱留下深沉的遗憾,竟是对家庭施暴者,永远的惩罚。
发现幸福的奥秘
爱之深,不必责之切。
爱得再多,还是要记得保持美感的距离。 -
摘录自《爱恋e世纪,因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