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 > 网络小说 > 《将血》在线阅读 >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国策(五)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国策(五)

    “有归义王在,又何须开边市?”

    方谦禁不住反驳道,自古以来,之所以说开放边市乃朝廷大事,其实是因为稀少所致。

    无论秦汉,还是盛唐,边市皆断断续续,大部无法长久,并非只因相互仇视,而是汉人和胡人想要的东西都是对方所不愿给予的。

    汉人需战马,胡人需茶叶,铁器等等,而这些东西,只要两方不傻,就绝对不会拿来做什么交易,这样一来,边市其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汉人有时还会拿这个来做文章,用丝绸,瓷器等物,来弱胡人心志,拉拢友好,使胡人内乱不绝。

    而胡人一旦强大,比如女真,契丹立国之后,不时南下劫掠,又迫后周纳贡称臣,所谓边市之说,更是形同虚设。

    所以说,汉胡这种边市贸易,大多只是名义而已,并无多少实际上的用处。

    而由于时代所限,无论汉胡,在贸易中都看不到相互之间能够带来的好处,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友好的见证罢了。

    历经千年,许多才智之士更认为,边市乃资敌之举,甚至让帝国谍探进入边关,刺探军情,时而建议朝廷,或皇帝陛下,废绝边市,堵塞道途,唯恐敌人在边市中得利,这样一来,边市的存在也就更加艰难。

    方谦说的到不是这个,他的意思是,大秦现在并不缺良马,大秦的骑兵队伍正在急速的膨胀之中,而有归义王在,北方草原又收拢了鞑靼人。克烈部等部族。与吐蕃贸易。也就没有任何益处。

    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觉着,吐蕃人在贸易中得到的好处,要强过大秦许多,心有不甘罢了,这种思想,也正是承自前人所述所想……

    “是啊。设立边市,定有商人为利所趋,私贩违禁之物……再有,归义王麾下,多为不法……将来,吐蕃所辖之地,怕是难以管束……如此一来,吐蕃人从中取利,恢复元气,或呈尾大不掉之势。”

    种遂也点头附和。在边市之上,许多观念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成见。而这样观念的形成,其实与中原地大物博,总能自给自足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商人地位一直低下,禁绝贸易之事也屡有发生。

    反观胡人,多居苦寒之地,缺衣少食,最是热衷于贸易。

    如此相比之下,中原汉人帝国再是强盛,政治再是清明,到得后来,也总是日趋保守,保守其实也正是没落的开端,这也正是中原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之一……

    成武皇帝此时也是沉默不语,但心中所想,怕是与方谦,种遂两人所说其实差不多。

    不过赵石这里也并不在意,他想的也没那么长远,只是虽说在观念上,与这个时代越来越是契合,但终归有着些不同,眼光也不太一样,觉着贸易流通,对于大秦来说,并非全是坏事罢了。

    听了两人所说,只是笑笑,并无懊恼尴尬之意,“陛下,微臣只是随口一说,至于成与不成,还需陛下,朝中重臣们商议决定,如今我大秦势强,吐蕃势弱,可选之策颇多,朝中多有睿智之士,不愁无有良策……”

    “再者说了,无论北方草原诸部,还是吐蕃人,甚至于西夏党项诸族,权贵者,奢靡无度,部民则衣食无着,贫困潦倒,商途一开,除互通有无之外,也可让人知我大秦威名,传我礼仪教化,归附之人必多……”

    “更甚者,胡人不事生产,多以牧养牲畜为生,可以茶叶,粮草,食盐等胡人必须之物,易其牲畜,日久,胡人牲畜日少,人口却有繁衍,如此,命脉渐入我手,一旦不臣,闭绝边关,不费一兵一卒,胡人已乱矣……”

    “策出多门,陛下只需择善而纳之而已……开通言路,不守旧,懂变通,无万世之良法,存一时之良策,以我中国之强盛,人才之多有,何愁大事不成?”

    一席话说完,赵石拱了拱手,“微臣之浅见,多为胡言乱语,若有不敬之处,还请陛下恕罪……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我大秦君明臣贤,区区胡人番邦,又怎会放于我大秦眼中?”

    这些话,意思可就深了,若是写于纸上,怕又是一篇大文章。

    种遂凝眉瞠目,盯着桌子上的酒菜,好像要看出花来,但手中握紧的筷子,却是咯吱一声,断裂开来。

    方谦目光直视,却没有任何焦距,若有所思之间,却不知思绪已经飘到了哪里。

    而成武皇帝,却是按捺不住,站起身来,在旁边来回走动了两趟,重又坐下,半晌,才喟叹了一声,“可惜,没带起居郎过来……大将军之言,与前人多有相悖,但却实属为国之大道,不守旧,懂变通,无万世之良法,存一时之良策……好好,如此真知灼见,当为后世之孙训诫……”

    之后举起酒撰,微微示意,便一饮而尽,接着便大笑道:“若是朕不相逼,今晚哪能听得到这一番良言?”

    方谦此时已经缓过神来,实际上,赵石的话多为平常,有待商榷之处也是颇多,但无万世之良法,存一时之良策之语,才算真正的让人震惊。

    要知道,此时之臣子,一生追寻,其实就是在一句,万世之良法而已。

    一般来说,在朝堂之上,总会听到祖宗之法不可轻变之语,换一句话说,不管祖宗说的什么,是好是坏,切不切合如今实际,都不能轻动,实际上,这出自于儒家之言,为的只有一桩,稳定,稳定的传承,稳定的治国之策,稳定的朝堂格局,等等等等。

    很多时候,这种祖宗之法,都会成为朝臣相互攻讦的借口,但却也很好的维护了皇权,政权,军权,使许多未期的变乱消于无形,这对于一个皇朝来说,是有着好处的。

    但更多的时候,僵硬的生搬硬套,不合时宜的祖宗之法,导致的只会是僵化,许多变革,都无法触动那些所谓传之于万世的祖宗法度,宫中,朝野,法度之间,都有着这样的条条框框,让变革之举措,多数流于表面,而在这样的法度面前,许多致力于鼎革的朝臣,甚至是君王,都望而却步,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更有意思的,鼎革之臣,多出身于寒门,守旧的,却多为大族门阀,其实,这也正说明了,祖宗之法的用处,维护固定阶层的利益,变法,便一定意味着触动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威权。

    所以,每一次变法,都会阻碍重重,都会荆棘满地,但也延续了当前政权的延续,不管是苟延残喘,还是其他什么……

    而赵石的话,无论是意有所指,还是有感而发,方谦此时都将这位的大将军划归了坚定的鼎革一派当中去了,心里也有着担忧,祖宗之法既然可变,是不是也意味着这位大将军……有着别样的心思呢?

    再想想,这位大将军对朝政一直冷淡有加,除了创立国武监和那些显赫的功勋之外,在朝堂上一直少有言辞,让人很容易忽略过去,一直到长安之乱……

    但景兴鼎革至今,若没有像赵石赵柱国这样的军中大将一力支持,怎么能走到今日之地步?

    而再想深些,长安之乱为的是什么?

    储位之争啊……

    王家大族,以及大将军王佩,折汇等人,可不都是出自大族豪门?

    实际上,那是一次门阀与鼎革一派的激烈碰撞罢了,最终,在大将军赵石挥兵入京的那一刻,以王家为首的保守一派,轰然倒地,在刀枪面前,所有的阴谋诡计,所有的长远抱负,都被击了个粉碎。

    方谦恍然如悟,同时也是悚然而惊,对于今后朝堂的走向,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有着这位大将军的支持,景兴旧臣失势之说不攻自破,也难怪,当今陛下登基之后,朝堂迅速便安稳了下来,看来……聪明人很多啊,自己这里,可算是愚钝不堪了呢。

    再瞅瞅皇帝陛下兴奋的样子,方谦更是明白,皇帝陛下之所以如此,没有什么奇怪的,这里许就要牵涉到宫中许多隐秘上去了,方谦也不愿多想。

    他现在只需要明白,皇帝陛下对于这样的建言,是十分喜闻乐见的就行了,想的太多,于自己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而有皇帝陛下在位,京中大族,或许可以平安度日,或许可以为国效力,但再如当年一般,权倾朝野,家族繁茂,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却万万是不可能的了……

    (求月票,比昨天还热,阿草实在顶不住,白天找了个宾馆休息了一天,看了一天的电视,更新好像不能保证了啊……不过阿草在尽力码,晚上还有一章,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能在十二点之前上传。)(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此页面为中文简体版,其他版本: HK 繁体 | TW 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