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孤雁
一北宋以來,武林中人素有在華山比武爭雄的傳統,歷數百年。
初始,比武者皆當代高人,拼的是內力,較的是修為,境界之高,兵刃無需。
然而劍乃"兵之君子也",至高至華,時人故仍以論劍謂之,也就是後世盛傳的"華山論劍"了。
及至明朝初建,來自江湖草莽的明太祖朱元璋未知何故,竟派出大批鷹犬,或者暗殺、或者誘陷、或者收買羈糜、或者通緝驅離中原的武林高人,前後十數春秋,約上萬人之譜。神州大地的武學奇才為之一空,武學遂在海內衰萎,一蹶不振。
那麼華山論劍呢?並未見廢。明朝政府反倒插手其中,坐鎮主辦。
其目的無非想在朝廷之外,牽制在野殘存的力量,統治江湖。
變了味道的華山論劍還真是名符其實,按照律法,全由江湖劍客參賽,勝者再由朝廷冊封,收編晉用。
任何不會或不是用劍的武人,皆不得參與之。
冊封的名號計有三項,分別是"劍神"、"劍聖"與"劍魁",也就是擢取前三名。
大賽每隔十年舉辦一次,前三年稱作"內選",系由武林各派、江湖各幫,關起門來自己打,得勝者一人,代表全派全幫出賽。
接下來的三年稱作"會選",由各派各幫的參賽代表分成八股,抵達朝廷指定的地點,抽籤複賽。每股同樣只取一名。
這八名萬中選一的劍客將在其後三年,自行挑戰八大門派的代表,各有所屬,捉對廝殺。此稱之為"決選"。
決選勝者(自然還是八名)將在最後一年,聚於華山巔峰,與上屆的"劍神"、"劍聖"、"劍魁"一同參賽。此稱之為"上選"。
倘使受封之人連續三屆(三十年)蟬連封號,這個封號不再他屬,由其終身擁有。
近百年來,這樣的劍客尚未出現。
明朝華山論劍舉辦以來,大大地吸引了天下劍客,人人趨之若鶩。
即將滿十屆了,江湖人再不講求"高義",只講"高下";再沒有了自負,唯有勝負。
好似唐太宗李世民那般,用科舉網盡天下的讀書人,明朝政府網羅讀書人之餘,也用華山論劍企圖網盡全天下的劍客,好令他們汲汲於賽事,不再注意其他。
在第九屆華山論劍結束、第十屆揭開序幕之際,朝廷又頒佈了新諭——第十屆華山論劍,將開放各式兵器參賽,不再獨以劍法論英雄。
江湖武林汲汲於賽事者,必更多矣。
至於朝廷為什麼一改近百年的傳統,臆測甚多,所有的臆測都指向了第九屆華山論劍的上選。
都說,當時華山之巔上,來了一名不速之客,以一敵十一,大敗群英,使得該年獲封的"劍神"、"劍聖"與"劍魁"顏面無光,下山後,絕口不提山上事。
那名不速之客是白蓮教的餘孽,故有"劍魔"之稱。
關於劍魔的故事,爾後再談,劍魔有個拜把兄弟,綽號恰與之相對,人稱"兵神"。
而關於兵神的故事,就由此刻,先教咱們娓娓談起……
雲託豔陽,山風撩亂樹影。
劍刃交擊的鏗鏘聲響,伴著知了長鳴,時起時落。
這裡是福建省貳劍門的山頭,門裡的師父正督促著門生練劍,系今日的午課。"矢志不貳在劍心"醒目的七個潑墨大字,招搖於廣場角落的白色大幡上,幡隨風舞,人隨劍舞。
廣場中央,數十名貳劍門的門生羅列整齊,吆喝招式。
張展虹揚劍指道:"周楷!-分雀翎-是這樣子的嗎?腳抬高一點!"練劍的隊伍內,一名小胖子趕忙答應:"是!師兄,我省得。"
張展虹是貳劍門的第十七代弟子,教訓起後進門的這批師弟,自是有模有樣。
他生得高大清瘦,長得黝黑清俊,雖不出眾,但劍術造詣在同儕當中,卻也是個中翹楚。
這位半路拜師(並非從小生長於斯)的中年漢子,頗得其掌門師父的賞識。
貳劍門就任不久的新掌門傅文也正是張展虹的師父,門下第十六代。
此時,張展虹又揚劍指道:"劉大通!你的那式-俯鷹勾-太不像話,劍鋒毫無力道,給我重練!"隊伍內一名矮個兒趕忙回話:"是!師兄。"